第二十六章(3/6)
朝鲜,而其试图染指朝鲜半岛的企图是不被允许的。此后的几百年间,中国人对ri本的认识基本上属于停滞状态,史籍中虽保留了《倭人传》的条目,内容却不脱《魏志.倭人传》巢窠。中ri双方的交往,在隋唐时期达到了第一个高.chao,ri本派出十八次遣唐使,大唐使臣亦八次渡ri。
在这个交往的时期,ri本从未向大唐皇帝请求过封号,这无疑就是一种非常奇妙的信号,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ri本已经不再认为自己是大唐的属国了。
但是,历史上大唐皇帝,无论是太宗,高宗,或者是后来的玄宗皇帝在对ri关系上的表现非常令人奇怪。
白江口之役是中ri第一次交兵,唐军大败ri军。经过此战,ri本对朝鲜半岛的窥觑野心,和不甘心纳入中国主导的册封体制的桀骜都已显露无遗,可大唐却并未深入追究。》,对白江口之役均只字不提,只在指挥该役的刘仁轨传内寥寥述及。相反,唐廷还给予交过手的“抗敌之国”的ri本使团以很高的尊重。
公元753年,ri本与新罗来使在唐廷发生争长事件,因ri方不满地位低于新罗使臣。尽管此事件的真实状况有所争议,但ri本使臣在仪式上的排序的确位列诸多外国之前。唐玄宗曾称ri本为“君子国”,ri本在唐人的记述中“人民丰乐,礼义敦行”,其采用“汉制”也多受褒扬。事实上,ri本此时已经大体确立了“ri本中心论”的翻版“夷夏”观念,在内部文书中,甚至有把“唐国”称为“夷狄”的律令,并以朝鲜为“近藩”,唐为“远藩”。可以想象,这种态度的真相若是被唐廷知悉,必定会勃然大怒。然而,唐廷似乎对此浑然未觉,非但不计前嫌,还一任ri本遣唐使ziyou来化jing华壮大自身。
大唐的“宽大”缘由何在?是“天可汗”的虚荣心过剩,导致只求ri本来使,营造“四夷宾服”的假象自满呢?还是单纯的马虎粗疏,无暇也无意去了解ri本的实际情况?
杜睿觉得两者成分皆有,而不管哪一种,其根本原因都在于大唐对ri本的漠视。
大唐曾数度派遣使臣赴ri,但这些使臣们看来并未打探到有关ri本的真相。在ri方史料中,竟然还有唐使离ri前向天皇辞别说“臣等多幸,得谒天阙”的有辱国格的记载。
虽然杜睿前世在研读史料的时候,可以怀疑这些描述可能是ri方的吹嘘,但大唐使臣没有识破、揭露ri本的亡华梦想却是肯定的。
这些使臣为何在回国后隐瞒了所见所闻,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把出使海路遥远的ri本当做一个不怎么重要、纯属走形式的差事,所以宁可“入乡随俗”,二是ri本方面也采取了一些迷惑xing的手段,避免把局面弄僵,直接对唐构成公开挑战。
还有就是中ri两国往来的外交文书,提出ri本在文书中利用ri语的音读训读区别,玩起了文字游戏,有效地做到了不失自尊的保持与大唐的对等,甚至高等地位。
如“天皇”在文书中以ri文训读法写做“须明乐美御德”,掩盖了“天皇”的真实含义。在直书“ri出处天子”容易惹麻烦的形势下,是一个称得上狡猾的主意。他们以中国人的心态出发,只满足于维护形式上的虚荣心,却不知ri本的真实信息因误读而被忽视歪曲。
当然交往多了,马脚难免会泄露出来。《旧唐书》就记ri本来使“其人入朝者,多自矜大,不以实对”,可是,大唐上下都没有把这个“属国”放在心上。这是中国人的ri本观的一个异常不智的开始。事实上,中国人的大意是过于明显了,就在这部完成于五代的《旧唐书》中,居然出现了《倭国传》和《ri本传》并列的荒唐现象。两篇文章的篇幅合起来不过数百字,对于倭国与ri本究竟是什么关系也描述不清。
后来宇多天皇诏令废止遣唐使,大唐亦久困于内乱外患,中ri关系再次进入沉寂阶段。此后,宋代的两国没什么官方正式交往,民间贸易虽比以往有所发展,但单纯追求利润的沿海商贾并不能根本改善中国对ri本不甚了了的基本状况。
事实上中国有很多次灭亡ri本的机会,只可惜都白白的错过了,有的是因为意外,有的则是因为自大。
比如蒙古帝国,元朝的兴起改变了东亚的政治格局,ri本也成为他们的征服目标,可元军两次渡海进攻相继受挫。若是对ri本的自然环境、地理特点、国内戒备等情报有更多的认识,元军当不至于一败再败。当然,南宋和高丽的降军、仆从军战意低下,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后来进入明朝,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彻底打击张士诚、方国珍等割据力量的残余,实现一个农业帝国理想中的“长治久安”,很快推出了海禁政策。同时,朱元璋以驱逐胡虏,匡扶华夏自居,也决心重建以中国为轴心的“华夷”国际秩序。这两点,堪称对明代中ri关系有决定xing影响的基石。
和过去一样,朱元璋为首的明廷在关于ri本的知识方面,几乎没有多大进展。朱元璋很草率地把ri本列入了“不征之国”的第二位,而非需要谨慎戒备的潜在对手。尤其费解的是,因为ri本涉嫌卷入胡惟庸谋反案,朱元璋“怒ri本特甚”,而且在《祖训》中亦指出ri本“虽朝实诈”,但他并未有任何伐罪施威的意思,只是“决意绝之”,即断绝与ri本的往来。
诏书称:海外蛮夷之国,有为患中国者,
第3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