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胡化汉化(2/2)
上表现明显宋神宗熙宁年问,沈括出使契丹,记载燕蓟“衣冠语言皆其故俗,惟男子靴足幅iij而垂其带;女子连裳,异于【f1国。”艮饰虽有变化,但不是很严重,到了宋哲宗朝,经过近百年的胡化,燕云地区汉人的服饰变化在宋使眼中竞达到了“哀哉汉唐馀,左衽今已半”的程度。
还有像是1993年在河北宣化发现的张匡正墓中,其墓葬前室东壁上相对绘有碾茶童子和吹火童子,二人一为左衽,一为有衽,可知汉服和胡服都是当时北方社会中的流行大众服装。
至于燕云地区汉人发式上的胡化现象也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如《鸡肋编》中记载:燕地“良家士族女子皆髡首,许嫁,方留发。”
乃至于近年于河北宣化发现的辽韩师训墓中,其前室南壁墓门两侧各绘一髡发门吏,西壁绘一髡发马夫;后室西南壁绘有一幅宴饮图,其中一歌者髡发。
辽张世古墓,墓主葬于天庆七年(1117),其后室东南壁所绘宴饮图中,有一髡发男子;同时发现的六号墓,同为辽代晚期汉人墓葬,墓葬前室东壁茶道图中绘有三个髡发侍者形象。
这些髡发者的发式均接近于契丹人,但墓主都为汉人,墓室中的壁画描绘的都是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场景,所以这些髡发人应该就是有胡化倾向的汉人。
同时汉人的胡化,还表现在婚俗的改变之上。
要知道胡汉通婚在契丹辽地中屡见不鲜,太宗于会同三年(940)十二月,“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于汉人婚娴。”
及到世宗即位之后,契丹与汉族上层之间的通婚,不再以南面官为限,到兴宗时期“谋臣韩绍芳献议,(四姓)方许婚焉。”
而且,在胡汉通婚的同时契丹的某些独特婚俗也在汉人婚姻中出现。
像是异辈婚,也就是不同辈份之间的婚姻在契丹本土地区的汉人中出现较多。
据《耿延毅妻耶律氏墓志铭》,耿延毅的原配夫人耶律氏是其舅父韩德冲的女儿,而他续娶的夫人就是原配夫人的侄女。
韩氏家族中涤鲁的儿子,韩敌烈娶讹里本娘子为妻。
这位讹里本娘子是萧胡靓古太师与当阿夫人的女儿,当阿夫人就是涤鲁女儿,韩敌烈姐姐,也就是说敌烈娶了甥女为妻。
当然,异辈婚在燕云地区不似契丹本土地区普遍,但是也有少数情况,以上层汉人为主。
如在今北京(辽代南京)大兴县出土的《马直温妻张绾墓志》中就有反映这种契丹婚俗对汉人影响的真实记述。
张绾的叔父祖名张俭,是辽圣宗时的着名汉官。
张俭的二女儿嫁给了郑弘节,其女儿被封为为晋国夫人(即张绾之母)。
这位晋国夫人就是张俭的外孙女,但又嫁给了张俭的侄子张嗣复。
这种异辈之间通婚的习俗在汉族的早期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如汉惠帝曾经娶他的姐姐鲁元公主之女张氏为妻,这便是舅父与甥女为婚。
哀帝娶了他的祖母傅太后从弟的妹妹,这是与外家诸姑为婚。
但是,需要说明,我国古代最早从唐代就开始禁止汉人之间的异辈婚。
如《唐律疏议-户婚》中就规定虽无服,但辈行高于自己如“其父母之姑舅,两姨姊妹及姨若堂姨,母之姑,堂姑,己之堂姨,及再从姨,堂外甥女,女婿姊妹,并不得为婚姻。”
至此以后中原的汉人视这种婚娴为小正常的行为,在儒家的道德观念之下更是可耻的。
但是这种异辈之间的婚姻存北族社会却源远流长,而且算是十分普遍,如契丹的九位皇帝中就有四位皇帝(世宗,景宗,圣宗,道宗)与他们的皇后不是同辈人
于是,在强劲的契丹社会大环境下,高度胡化的部分汉人在婚姻习俗上受到了北方民族的影响,与契丹人一样视此种异辈之间的通婚为平常之事。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