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蒙养学堂(2/2)
这样的言语让司徒聘婷尴尬不已,只得恹恹地解释道:“抱歉,我们的汉语都带有浓重的华南口音,不像孙先生这般地气纳。”孙伯兰是个善意之人,见司徒聘婷有些尴尬,连忙说道:“司徒小姐不要误会,孙某只是对华南口音略有听闻,倒是小姐您,肯定是会说英文的吧?可惜我跟内森认识许久,都不得要领,甚是蠢笨。”说完,还一阵阵自嘲地叹气,惹得内森也有些发笑。
“伯兰是国子监的贡山出生,熟读你们的四书五经,是位很有远见的人,我的汉语能够说成这样,跟他也有很大的关系。”内森是向着司徒聘婷说道的,像是在给孙伯兰辩解,这让司徒聘婷不得不好奇两人是如何成为朋友的。
司徒聘婷从小在美国生活,除开在香港的那几年时光外,再也没有熟读过四书五经,诚如她当时在广州时,伍子洵虽然也是一位熟读四书五经的人,可难免有些受西洋文化的影响,并没有如眼前这位孙先生这般—-眉目书卷气甚重,彷佛一张嘴就是诗词成句。
见司徒聘婷若有所思,孙伯兰礼貌地接道:“司徒小姐这样的女性才值得人尊敬,我们先进屋再说吧。”听言,内森点头跟着进了屋。
………
期间,多是两人谈话,司徒聘婷只在一旁听。
孙伯兰是位受儒家思想熏陶颇深的文人,但却懂得取长补短,见解也算独到。
他跟内森言道:“我想办一所小学堂,方便北仓的孩子们能够就近入学,内森你可有供参详的事宜?”这位孙先生似乎极看重内森的样子。
“你们的国家,除了家境富足的孩子,很多家境清寒的孩子从来都不具备读书的条件,可他们是那么地渴望着能有一个好的机会,如果可以,伯兰应该让周边贫苦家的孩子们也能上学。”司徒聘婷听言,也在心里审视起来,一路走来,路旁的田地里多有打着赤足的孩童劳作,他们看起来瘦弱无力,见着外人只会往田边的草丛里躲,那样戚戚然地眼神。
“内森所言极是,可我不知该如何行事。”孙伯兰有些抑郁,一个富足环境里长大的人,难免有些不知民间疾苦之髓,正如疾苦也无从得知富足的忧。
“伯兰可知,在我们的国家保护好孩童的成长对我们有多么重要,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希望,是我们所能寄托的未来。”
孙伯兰听言,有些茫然无措,他无法深刻感知内森的言语,但却明白一个道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如此事要躬行2。”—-解释2
也许原本就不需要点化,聪明的人做事是量力而为,而愚笨的人才会鲁莽行事。
就在三人结束谈话后的许久,内森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来自北仓的信件,这封信件来得有些迟缓,也许它经历过了战火的洗礼,也经历过了腥风血雨,最终才抵达了仅仅只有“几步之遥”的天津。
这封信件的内容说道:“我于不日前变卖家产,在北仓建立了一所小学堂,名为’蒙养’3,仅记那日谈话感悟,不甚感激,蒙养之意,皆为周边乡民孩童而建,若有闲暇,伯兰静等佳音,以候你的到来。”—-解释3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