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0章 影响(求支持,求月票)(1/3)
华夏!
数千年来,这个词渗透并影响着整个东亚。这个词汇象征着文明、象征着开化,无论是日本,亦或是朝鲜,都深受华夏文明的影响。
可事实上,在东亚藩篱之中,受华夏文明影响最深的却不是日本或者朝鲜,而是位于天南的广南,也就是所谓的“安南”、“大越”。从秦始皇遣赵佗领五十万大军征岭南,设置了桂林、南海、象郡,再到汉武帝征服南越设立交趾郡。直至唐代,交趾与内地无异。
千百年来,即便是在唐末“背华自立”之后,其文庙以供奉孔子和周公,师法唐宋的科举制度;文章皆用汉字,汉音亦渗入土语。且千百年间,其一直自称“汉,人”,尤其是北方越人更是以此为荣,称南方高棉人为“高蛮”。
而到了兴乾后,当大明再次吞并这片华夏故地之后,一直自称“汉,人”并且以此为荣的越人,才得到了某种承认。
“自秦汉始,交趾并入华夏,土民耳濡目染,渐入汉风,千年政教,用夏变夷,今日此地土民与汉民无异……”
看似简单的文字,终于承认了越人的身份,也让他们顺理成章的成为了明人。
明人、大明、华夏!
这三者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拓展的民族认同。
至少在眼下的大明是这样的。所谓的“抚夷属夏”,实际上就是首先通过教育令他们接受华夏文明的教化,再令其认同大明。
而最终,他们会成为明人!
这种看似反动的民族融合政策,在朱明忠看来,是大明唯一的选择,如果大明想要建立一个千年帝国,就必须将本国的不同民族融合成一个民族,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在两百年之后,大明必将会为此付出代价。
也正是基于朴素的“民族融合”观,在兴乾之后,他首先是将包括明人在内的大明之民融为一族,在南方提出“汉苗同源,入山为苗,出山为汉”,而且就历史而言,并没有任何问题,毕竟蚩尤也是华夏先祖。正是通过这种认同,将南方的山民纳入汉民的行列,至于一些风俗习惯,则只是“居于山林不受教化”导致。
民族融合的前提是文明的认同,而文明的认同通过教育就可推行。在大明的西南诸省如此,在交趾同样也是如此。
穿着打扮与普通商人无异的朱明忠,带着儿子在几名侍卫的陪同下进入靖安州时,并没有什么异域的感受,无论是路边的建筑或是路人的服装、相貌皆与明人无异。
“父亲,我们现在去那?”
跟在父皇的身边,朱和垊问道。
“先在随便逛逛吧。”
朱明忠笑着说道。
作为宁靖郡国的王城,这座城市并不大,人口不过区区数万,瞧着与大明内地的县城无异。不过即便是如此,行走在这座城市的街头,朱明忠仍然是一副兴致勃勃的模样。
广府话、广西话以及官话在街上混杂着,偶尔的还能听到一些土语,不过大多数时候,都只能听到官话,尽管许多人的官话说的并不流利。不过即便是如此,也让他倍觉欣慰。
“走,我们到那边的茶馆里的喝口茶。”
指着路边的一个茶馆,朱明忠就直接走进了茶馆,朱和垊和几名侍卫也急忙跟在他的身后。
“哎呀,几位客官二楼雅座请……”
茶馆的伙计一见有客人上门,善于察颜观色的伙计连忙招呼着。
“客官要喝什么茶,一瞧客官您的打扮就知道你们肯定是从天朝来的,肯定是喝天朝茶,我们这里上好的碧螺春,还有……”
在小二介绍着茶叶时,朱和垊则在一旁说道。
“一壶上等的碧螺春就行了,对了,你是怎么看出我们是从天朝来的?”
大家的相貌、打扮似乎没有什么区别啊。对于伙计一眼看出他们的来历,朱和垊倒是有些好奇。
“公子,一看先生和公子气宇不凡的模样,那肯定是天朝人物,小邦寡民是绝不会有先生公子这样的人物的……”
小二笑嘻嘻的答道,对于这个答案,朱明忠微笑道。
“你这人倒是会说话,你是本地人,还是从内地过来的?”
“回先生,小的是本地人。”
小二的回答,让朱明忠打量了他几眼,然后点头说道。
“你的官话说的倒也流利,我看就是不少内地人的官话,也不一定能比得个你。”
内地像是两广、福建等地百姓更习惯说方言,这一次途径广东、广西时,对于当地百姓说方言,朱明忠可谓是深有体会,甚至许多火车站的员工,也只能说方言,否则就无法与当地百姓沟通,反观在这里,许多人都说着发音有些生硬的官话。
“嘿,先生,不是我吹牛,不少内地人根本就不会说官话,反倒是我们,上过社学的人,是都会说官话的,就像我说的官府,很多人都说和宫里说的没有区……”
瞧见小二得意模样,朱明忠笑道。
“想必你学官话的时候,肯定没少用功吧。”
“用功,哎,先生不知道,在社学里读书的时候,如果不说官话,是要被罚抽戒尺,还要挂牌子罚站,我刚到社学的时候,手天天被打肿,天天罚站,后来罚着罚着就习惯了……”
小二的回答,让朱和垊的神情变得有些异样,他没有想到,熟练的官话背后,居然会有这样的事情。注意到儿子的异样,朱明忠点头说道。
“哎,这么说,你当初学官话,是没少受罪吧。”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