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第14天(下) 化整为零(1/2)
看着眼前的这条大鲶鱼,胖子平静了一下情绪,重新观察起来。目测下来,长度至少得有个一米多,大头大肚子,尾巴扁平没有分叉,从尾巴一直到后半身的腹部都连着鱼鳍。嘴巴很大,好像这叫“阔口”?感觉那扁平的大脑袋有一半都是嘴,张合的时候还可以看见那密密麻麻的一大片细小牙齿。而且在上嘴和下嘴上还有好几根肉胡须,有的长有的短。
鱼肚子是白色的,背部和其他地方说不出来是什么颜色,褐色?苍褐色?灰褐色?大致就是那个****。从头到尾都没有鳞片,就是身体外面都沾满了黏液。
胖子对鲶鱼可一点都不陌生,因为这是他很喜欢吃的一种鱼,在现代的时候就常点这道菜,要不红烧,要不就是鲇鱼炖豆腐或者焖莴苣。只因这厮以前因为“吃艺”不精,被鱼刺卡到过,造成了他有点心理阴影,所以对多刺的鱼类向来敬谢不敏,即便是著名的长江刀鱼也丝毫不感兴趣。
大家别看现在一到吃刀鱼的季节,正宗的江刀都被炒出了天价,一般人别说吃,问都不会去问价格。可是在十几二十年前,那会儿胖子还小的时候,被父母带着去长江边的村镇吃饭,那时候的江刀可是论盆装的,一桌子摆一大盆,大家还不怎么喜欢吃,刺太多,不过鱼肉倒确实是很细嫩。
所以胖子除了没什么鱼刺的海鱼以外,一般吃淡水鱼只吃鳜鱼,鲈鱼,鲶鱼,黄颡鱼这些刺少肉多、味道又好的种类,要不就是吃剁椒鱼头或者体积很大的那些鱼,因为鱼长大了刺就变大了,不容易被卡到,虽然有些鱼长大了以后肉质并不好。
因此虽然他老妈烧菜手艺超好(不好他也成不了胖子),烧出的鲫鱼草鱼那些的他也只吃点鱼肚子,因为鱼肚子上刺少,容易吃。鱼尾是绝对不会去碰的,即便人家说要做一名合格的“吃货”,真正会吃鱼的都是吃鱼背和鱼尾,那他也不吃。被卡到了谁负责啊?那滋味,谁尝谁知道。
不过这条鲶鱼也有点太大,体积都快赶得上长江里的“华鱼”了。哦,“华鱼”是池城及周边几个沿江城市的叫法,也有叫“华达子”鱼的,按照胖子的看法那就是长江里的大鲶鱼,不论长相、外形还是内部结构或者烹调方法都差不离,就是华鱼的体积大了很多,味道也更鲜美一点。
但是渔民或者饭店的人都说这是两种鱼,并且很鄙视那些混淆了这两种鱼的外行。好吧,两种就两种吧,反正胖子也不是专业的,只要知道长江华鱼很好吃就行,肉多刺少,正和他口味,就是价格偏贵。
回过神,先别想那些没用的啦,眼看着这天就要黑下来了,这么大的鱼还得赶快处理了才行啊。胖子摸摸脑袋,那就动手吧。
先切下鱼头。胖子一手按着鱼脑袋,一手拿刀贴着鱼头后面就用力切割下去。太滑了,手上都是粘液,而且鲶鱼后背中间那根大骨头也有点偏硬。胖子费了半天力气才把骨头切断,然后切肉就方便多了。鲶鱼肉本身就软嫩不硬结,所以几下就把鱼头和鱼身分离开来。
这会儿鱼头还串在鱼线上呢。不知道怎么搞的,那么大的鱼钩竟然被它给吞到肚子里去了,一时半会的取不出来。只能等剖肚子的时候再解决了。
端着差不多有排球那么大的鱼头,胖子左右看了看,又放下来,用刀把两边“鱼脸”上的肉都剔了下来,两大片肉分量也不轻呢。胖子也比较喜欢吃“鱼脸”上的肉,只是没见过这么大的鲶鱼头。
接下来就是破鱼肚。费了半天劲才把鱼肚子朝上的翻过来,一刀划到底,这才顺着鱼线把鱼钩给拽出来。然后把那些乱七八糟的鱼内脏全都挖了出来。接着是鱼尾,尾巴尖也不要了,切掉。鱼鳍?全部切掉,都不要了。
可是怎么切,跟鱼身比起来还是只去了些边角料,感觉剩下来的也还有几十斤肉呢,这可拎不动。
胖子举起胳膊,用t恤衫的袖子擦擦头上的汗。怎么整?来的时候选的宿营地离这儿还有百多米远呢,而且在山坡上。这么大的鱼肯定搞不上去。
只切下一点肉,够晚上吃的就行,其他的都不要了?那怎么行?又怎么可能?这么些天都在忍饥挨饿的胖子是打死都不会放弃这些肉的。把这大家伙钓上来他容易吗?又怕鱼脱钩,又怕鱼线断,还拔了半天的河,弄的一身臭汗,胳膊都软了。况且这些天可是真被饿怕了,尤其是下雨的那两天,那简直就不是人过的日子,现在还记忆犹新啊。
吐了一口气,胖子看看日头,还是抓紧时间吧。他又把鱼推-倒侧放,先把整个尾部切下来。然后把刀放平,刀刃贴着鱼骨头从前到后的划过去,把一侧的鱼肉整个片下来,再把一长条的鱼肉切成一段一段的。鱼骨头没剔干净?还有鱼肉粘在上面?现在顾不上那么多了,先抓大头吧。
然后把刀从鱼骨下面贴着骨头刺进去,再从前到后的划一次,把整根鱼骨取出来,把下面的那一侧鱼肉也切成段。看着堆成一堆的鱼肉,胖子顾不上喘口气,就拿着刀,掉头往山上跑。
记得选好宿营地以后,下来湖边的时候看见这边有藤蔓来的。胖子略微找了一会儿,就割下好几条长长的细藤,又折了根和他用的手杖差不多粗细的木棍,一起带到岸边。
用刀子把鱼肉段中间扎个孔,细藤穿过去,感觉穿在藤上的鱼肉分量差不多了,就把藤打个结,做成一个串着鱼肉的藤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