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八章 唐军的下落(二)(1/1)
巴米扬大佛声名赫赫,某人在穿越之前便久有耳闻,只是令人遗憾的是,在他曾经待过的那个时空,巴米扬大佛被一伙反人类的狂徒炸毁了——即便是国际社会付出了百般的努力也没能拯救这些深藏在巴米扬山谷中的精美艺术。
巴米扬位于吐火罗省的腹地,唐代称之为“帆延”,又作范阳国、望衍国,这是中国化了的名字,天竺风的话叫做梵衍那国。位于从健陀罗到古吐火罗国的通邑大道上,魏晋时就以商路文明中西。巴米扬郡的首府范阳堡依崖跨谷,周围谷底农业生产以小麦种植为主,兼有畜牧业,两侧高山气候寒冷,当地也是民风彪悍之地。夏军征服此地时曾经阵亡了一名王族,以致进城之后屠城十日,活口不足百人。
范阳堡的居民以汉人为主,他们在此地依靠商路生活。城外的谷底里散居着农夫和牧民,他们的民族成分非常复杂,有汉人、波斯人、吐火罗人还有吐蕃人,其中本地的土著是波斯人的一支,所用的语言与波斯语类似却又不完全相同。因此夏国民部将他们划分为了一个独立的民族哈扎拉人。
随着局势的稳定和王国政权控制力的增强,原本受到兴都库什山区内的小霸主普什图人的欺压的哈扎拉人获得了独立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人口也从十万级别增长到了百万。因此在五十年前,民部又做了一次调整,将哈拉扎人中部分具有黄皮肤、塌鼻子扁平脸的十五万人单独划分出来起名叫做黄部哈扎拉人,给予他们一些高于土著居民但低于汉人的特权,比如可以进城开设商铺、可以以金钱税代替chū_yè权税等。
黄部哈扎拉人多改信了喇嘛教,还多次派人到宋帝国求经求法。为了捍卫他们的新信仰,他们自觉地充当起了这条道路上朝拜者的护卫,并从中获得了好处,让部落的牛羊更加繁盛——其实对于夏国来说,这很好办,在工部下设的农业科学院里有很多育种的专家、畜牧的教授。对于那些忠诚于王国的部落,夏国有的是方法让他们的牛羊繁衍生息,同样也有办法让那些心怀二心的部落牲畜大量死亡……
现在的范阳堡依然是一座堡垒重镇,一条铁路逶迤穿过城中,东西两侧的山崖之上都有王国重兵把守,一南一北两道关门更是固若金汤,这样的格局,顿时让尚未宋国来客想到了中原大地上的一座千古名城:潼关。
想那潼关也是一座汉唐以来的名关,只是大宋建国以来海内升平,军事意义渐渐下降,历史人文的意义慢慢上升。昔日古战场,今日旅游胜地。而这萧瑟秋风今又是的范阳堡,却受到北方不久之前动乱的影响,一派戒严的景象,显得十分肃然。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