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 满蒙八旗主力南下!(1/2)
永历二年三月金声桓,李成栋相继反正,除了江西赣州的意外顽抗抵抗外,其余州府皆降,南方形势为之大变。西北的****趁势攻占了六七座州县,与清廷分庭抗礼。陕西的李自成余部也合兵上万攻打西安,声势浩大。大同的姜骧也坐不住了,自命为大将军,反了大同,攻取了十几处城池。姜骧并没有表示归附永历,他是想做一个西北王。
汉军纷纷反正,清廷举朝大惊。满人总数不到十万,却有一个绝对的权力中心,就是摄政王多尔衮。摄政王心里清楚:姜骧与西北回乱成不了气候,让弟弟阿济格带兵吓唬吓唬,乱军就不敢再有大的动作。
关键在于江西和湖广,清廷一直将这两个地方认作是南下进攻两广的中枢要地,所以当收到金声桓、李成栋反正和明军打退孔有德南征大军时,摄政王多尔衮立即对此事表示出了高度重视。
对于赣州的官员没有参与反正,多尔衮也是十分惊讶,他深深的知道赣州的得失牵扯着整个南方的时局。对于赣州的守将高进库忠于大清,摄政王也有些个意外,高进库是高杰的侄子,也是流贼出身,没想到竟如此有忠义之心,绝不能让赣州沦陷在明军之手!所以援救一事不可耽搁。
为了重新夺回南方战局的主动权,这一回多尔衮决定拿出老本了,他不仅传令湖北岳州的孔有德、耿仲明等人整军砺马,积极图谋进取。又派自己的心腹将领正黄旗满洲固山额真谭泰为征南大将军,曾在湖广战场上有相当出色表现的顺承郡王勒克德浑为副,会同镶白旗满洲的固山额真何洛会、降将刘良佐带领满、汉、蒙兵马从北京赶赴江西,攻打围困赣州的金声桓和王得仁部,解救友军。同时,多尔衮又命固山额真朱马喇、江南总督马国柱领兵由江宁(南京)走水路,在安庆府同谭泰军会合,一同发动对江西的攻势。
除了调度这两位极为能打的将领外,多尔衮又下令给平西王吴三桂让他自锦州移镇汉中,在川陕一带策应,并率关宁军四万,做好远征湖广的准备。
一番精心准备后,摄政王檄令各部;成败在此一举,倾全力合兵南下,只能胜,不能败。除了留守在黑龙江,吉林的两万和京师万余满蒙八旗、绿营防守大本营外,其余绿营、汉八旗随同五万满蒙八旗一同南下,这是一场生死之战。满帅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刘良佐,图赖,佟代,何洛会等多路人马合兵一处,大举南下。共计步骑十万,牛车,骆驼,炮车,西洋火器不计其数,火器营倾巢出动。大军连营三百里,金鼓震天,战船蔽江,清军出师以来从未曾有过这么大的声势。
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此次清廷派出进攻江西的清军主力不再是普通的汉奸军了,而是清军中主力中的主力,王牌中的王牌,满蒙八旗兵!
事实上,入关之后的清军大致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即满蒙八旗军、辽军和降军。
满蒙八旗军,就是清军中的满八旗、蒙八旗的合称。这一部分军队是以骑兵为主,且向来是清军中的主力,战斗力极强,行军速度极快,打起仗来也更为玩命,绝对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为强大的骑兵部队。但是别看满八旗、蒙八旗占据着清军二十四旗士兵中的三分之二,实际上这一部分的军队人数却是比较少的,当然,这是相对于汉旗而言。
也就是因为这一点,所以清朝的高层对于这支满蒙八旗军是十分重视的,基本上是做到了“没有大事不出门”,除非情况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不然清廷绝对不会轻易动用这支王牌军。
满蒙八旗之下,紧接着就是辽军,顾名思义,这支军队的主要组成成分是辽东人。虽然他们是汉人,但由于清廷自皇太极上台以来部分改变了对待占领区内汉人的政策,因而有些汉人为了吃饭也就加入了清军。
这部分军队主要是由孔有德等三顺王统领,而他们手下的军士也构成了辽军的主力。辽军战斗力虽远不及满蒙八旗的骑兵,但是他们却是清军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成分。这是因为辽军中除去孔有德等人的火器营外,还有单独的炮营。其中梅勒额真张存仁就是炮营统带,炮营里面有上百门红夷大炮。
第三部分则是降军绿营,其中的成分相当复杂,单论战斗力则更是天地有别良莠不齐。
降军绿营的来源主要也有三个,一个是明朝的原经制军,他们大多是在弘光元年(西历1645)清军南下的路上投降的。这支中除了有像吴三桂手下的关宁铁骑那样的强兵外,还有像左梦庚的左兵、以李成栋等人为代表的前四镇这样比较能打的明军,当然剩下的就相对惨了点,打仗时基本就是炮灰。降军的另外的两大源头,民军和郑芝龙海盗余部也是如此,中间虽不乏一些能用的,但总体而言战力还是比较低的。
如果按战力来排序的话,大致结果应该是如此:满蒙八旗军(关宁铁骑)、辽军(左兵精锐与前四镇明军、大顺军、西军)、其他。
这样而来,如果拿永历的军队和清军的这三部分比较一下的话,明廷不惜财力,全力培养训练的四万余京营禁军战力大致在满蒙八旗和辽军之间,李成栋、金声桓、李过,高一功部战力则和辽军差不多,而普通厢营的军队实力则处于辽军与清军普通绿营之间。
明军京营四万五左右,厢营六万外加李成栋部三万、金声桓、王得仁部六七万、李过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