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1章:结盟之议(1/2)
这次筵席,此番出访秦国的魏使杜宥吃地很不顺心,因为他时刻都在关注着身边的肃王赵弘润,生怕这位肃王殿下在言语上触怒在座的秦人,使原本已水到渠成的魏秦结盟一事泡汤。23u更新最快
不过让他暗暗庆幸的是,整场筵席秦王都显得有些漫不经心,不知在思忖什么,并没有去关注赵弘润对一些咸阳贵族的冷嘲热讽。
杜宥必须承认,某位肃王殿下的唇舌,的确如传言般那样锐利如刀锋,他亲眼看到有好几名咸阳贵族险些被这位殿下气地当场吐血。
筵席结束之后,有谒者过来私下知会赵弘润与杜宥,说是秦王请他们到旁边的小殿议事。
当时杜宥就知道,正戏来了。
在前往隔壁小殿的途中,杜宥私底下对赵弘润说道:“待会面见秦王,肃王殿下切记不可再言语挑衅。”
赵弘润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
不可否认,他方才在主殿内对那些咸阳贵族说的话,的确是有些直白难听,但他并没有挑衅秦人的意思,他只不过是想教训教训那些奢望从他们魏国手中捞取一些所谓赔偿的咸阳贵族而已。
相信这一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
因此,似赵冉、卫鞅、嬴华、赢这些秦国上卿,都没有插嘴,纵使是秦王,也是漫不经心地思忖着自己的心事,对筵席上赵弘润与那些咸阳贵族的冷嘲热讽漠不关心。
秦魏结盟,这是已经注定的大趋势!
因此,无论那些咸阳贵族不客气地对待赵弘润与杜宥,亦或是赵弘润也毫不客气地对那些咸阳贵族冷嘲热讽,都不会影响秦魏结盟的大势。
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无论秦国或者魏国,彼此双方都不想再打仗了。
带着雀儿与宗卫长卫骄,赵弘润与杜宥一同在那名谒者的指引下,来到了隔壁不远的小殿。
在小殿的入口处脱了靴子,赵弘润一行人走向小殿的深处。
而此时在这座小殿内,秦王与大庶长赵冉、左庶长卫鞅,还有两名虎背熊腰的秦王近卫,早已在殿内等候。
“秦王陛下。”赵弘润与杜宥一行人参拜道。
相比较秦王方才在大殿内时的深沉,此时,这位秦王陛下显得更为亲和,抬手说道:“贤侄与尊使不必拘礼,请坐。”
贤侄?
赵冉、卫鞅、杜宥等人眼眸中闪过几丝诧然。
就连赵弘润本人也是满心惊讶,毕竟据他所知,前几日秦王还恨不得亲手斩下他的头颅哩。
待在席位中坐下之后,杜宥率先为赵弘润方才在大殿内的言语无礼向秦王道歉,借此试探秦王的态度。
没想到秦王却很干脆地说道:“寡人不想听那些,寡人要听的,是秦魏结盟后,贵国能给予我大秦的实际帮助。”
这……这也太直接了吧?
杜宥摸了摸胡须,心中着实有些哭笑不得。
记得上一次他说说秦王时,双方还是你虚我虚的一套外交用词,可这次倒好,这位秦王陛下连客套都懒得讲了。
不过这件事,倒也让杜宥对促成魏秦结盟一事更有信心。
想了想,他拱手说道:“秦王陛下,两国结盟之后,我大魏亦会向齐、鲁、卫三国传达此事,我大魏与齐鲁卫三国素有盟约……”
此番话的意义,在于魏国会帮助秦国在中原占名分,使天下人逐步认可秦国也属于中原国家。
别以为这是一件小事,事实上,这件事对秦国的意义非常大,因为只有被认可是中原国家之一,秦国才有可能招收到天下那些在本国仕途不顺的人才;否则,仅凭秦国在天下人心目中那蛮夷的印象,那些有才之士怎么可能会投奔秦国?
“唔。”秦王满意地点点头。
虽然这样一来,秦国很有可能不会被韩国以及楚国认可,但倘若有魏国、卫国、鲁国、齐国、东越承认,秦国也能勉强跻身于中原国家。
“……除此之外,我大魏亦会向贵国派遣工匠,帮助贵国改进耕种收成,设法将荒地变成沃土。另外,还会将中原的文化传到贵国……”
杜宥列举了一桩桩能够协助秦国的例子,虽然零散,但不可否认正是秦国最需要的。
别看秦国频繁对外扩张,但事实上,秦国的基础国力很薄弱,全靠军功爵制支撑着国家的发展。
然而,这种发展却是畸形的。
打个比方说,同样是吃败仗,韩国、楚国、魏国能很快恢复元气,因为这些中原国家的底子厚,用一年的收成就能迅速再拉起一支军队。
但秦国就办不到。
上回秦国在赵弘润手中战死了二十万秦军,国内几近崩溃,花了三年时间,东凑齐凑才凑齐武信侯公孙起的那十几万人马。
是秦国缺少兵源么?
怎么可能!
想想前几日的丰镐之战,渭阳君嬴华在短短十日内,就凑出了将近十万的黥面军,秦国怎么可能缺少兵源?
根本在于在于,秦国缺少粮食,毕竟军队出征是要吃粮的。
倘若秦军不断得胜,那么,自然就能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对外扩张,但倘若吃了败仗,秦国虽然有能力重新召集一支军队,却无法凑出相应的军粮。
这也正是渭阳君嬴华能在短时间内召集十万黥面军,可秦少君与武信侯公孙起,却只能携带二十万左右的军队出征的原因。
而相比较秦国,魏国在这五年内,从八万可征军队(驻军六营),一下子扩张到四十余万,先后创建商水军、鄢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