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九章 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五(1/2)
逆王妃遭逆王胁迫,最后携子服药身亡一事,迅速在京里流传开来。
好端端的,逆王妃带着儿女住在逆王府中,逆王未归案,逆王府戒备森严,逆王妃怎么会突然寻短?还道是遭逆王胁迫呢?
于是就有人暗指太子因皇帝对逆王心软而不悦,因此才会对逆王妻儿下毒手,还朝逆王泼脏水,诬指是逆王妃遭逆王胁迫,才做出这等骇人听闻的事情来。有人指控,自然就有人出来力挺,把之前皇帝要将逆王妃出族,太子为她说话,还因此遭皇帝怒斥,还命他在家静心想一想的事提出来左证。
当然,指控的人不屑的顶回来,道是人都被害死了,才能假好心说情,正坐实了人就是太子下黑手害死的。
两边人马从朝堂上吵到朝堂外,皇帝却是坐壁上观,冷眼看着两派人吵闹不休,力挺太子的人有实例在,指控的却只能逞口舌之能拿不出实证来,刑部的人最是为难,每遇上这种情况,不等双方拉他们出来左证就先脚底抹油溜之大吉!
开玩笑,全案还在审理中,还没揭出来,是谁放逆王偷溜进逆王府的,也还没问出来,他们正头大着,要随便在外露点口风,坏了皇帝的大事,他们的脑袋还留得住吗?
刑部这几日将原驻守逆王府的人全都拉来询问,这些人原属五城兵马司及大理寺,刑部尚书是觉得,逆王犯的是谋逆,又是宗室,大理寺派人驻守很合理,五城兵马司似乎就不够看,皇上应该派御卫或是京营的人来看着的,或者这几处都派人来才是!
刑部尚书这日审问过大理寺的人之后。不禁有些抱怨的走回后堂,刑部一位侍郎听了忍不住开口:“大人,人多口杂啊!”刑部尚书叹了口气点点头,他给那侍郎一记赞赏的眼光,可不就是人多口杂嘛!
那位侍郎是在提醒尚书,刑部并不是一块铁板,他这样一路走一路抱怨的,让有心人听了去,立马就能朝尚书身上泼脏水,尚书要是中箭落马。上台的肯定是另一位侍郎,那家伙与他不和,又是个小气爱计仇的。他要升上去,自己日子就不好过了!
刑部尚书却是误以为,他是在提醒自己,看守逆王府,若用太多部门的人。难免人多口杂,但单用大理寺的人,或是五城兵马司的人,万一都是逆王的人马?逆王与淑妃可是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明面上参与逼宫的人家。都被抓走关起来了,但台面下,还有多少人是逆王一派的?
逆王不也就是因为如此。才能到现在还在外头流窜?
想到拖了一年还逮不着逆王,刑部尚书其实心里也有点怀疑,太子是否不耐烦皇帝这般优柔,而出手除了逆王的妻儿?可是回头想想,太子向来是以待兄弟仁厚出名的。他现在只是储君,可还不是皇帝。这么做只会毁了他一直以来的努力!
刑部尚书这么一想,便觉太子出手的可能性不高,那顺王呢?为太子出手逼逆王出来?当初不就是顺王追捕不力,才让逆王逃走的吗?如果是他想要弥补一二,是不是会代太子出手,除去逆王妻儿好逼逆王出来?
他觉得自己好像找对了方向,便兴冲冲的折回方才审问的大厅,翻起审问时的卷宗来,接下来几日,他审问的方向,不再拘限在逆王身上,而是朝向太子及顺王。
只是很可惜,他查问了半天,只追查到大理寺的几名衙差与淑妃娘家的管事有着牵丝带缕的关系,却是与太子、顺王毫无关连,他不死心,又让人查五城兵马司的人,却是揪出与薛家有关系的人。
薛家如今在京里都没人了!二房、三房扶棺回乡丁忧,日后还有没有起复的机会?照他看,就算能补上差事,只怕也与原先相差甚远!
秦王一死,薛家的倚仗就没了!加上顶梁柱的薛老太爷过世,那些原本拥立秦王的人,还会把着皇贵妃,替她做这种事?不过,也难说,毕竟秦王是死在逆王手里的,皇贵妃恨太子没把秦王及时救下,那出手杀害秦王的罪魁祸首,她可能放过他吗?可能看着他的妻儿安然活着?
刑部尚书头疼的伸手挠着头,可怜他童山濯濯之势日渐严重,毫无改善的机会!照这样说起来,顺王在京里根底不深,就算他想代兄出手,似乎也没人手,太子有人手,可是这么做不止无利还有害,那么唯一可能出手的人,就是皇贵妃了!
看到逆王妃的遗书,刑部尚书原是觉得那是抹黑,是太子的手笔,可是现在,他倒是觉得,兴许逆王真的胁迫逆王妃了!或是皇贵妃做的!
连结到除夕那天宫中流传出来的流言,他觉得,皇贵妃恼羞成怒之余,确实是有可能干下这般伤心病狂的事情来。
只是,这件事真能牵扯到宫里的娘娘身上去?
刑部尚书这边自以为查出真相,而大为苦恼时,顺王府也开始动作了,首先是lùn_gōng行赏,接着就是领过。
正月底,顺王府王妃处理家务的小议事厅里,地下及厅外站了满当当的人,内院里所有的下人都被喊来了,众人一脸茫然,几个管事嬷嬷和媳妇们全眼尖,注意到厅里两侧站了王爷、王妃的亲卫们。
大家交头接耳,议论著究竟有什么事情,王妃要把所有的人都喊来,当大伙儿音量渐渐拔高,里外吵杂成一片时,忽闻一名内侍高声道:“王妃娘娘驾到。”众人仍在讨论着,并未因王妃到来而住嘴。
慕越在丫鬟、嬷嬷们簇拥下走进来,站在前头的几名管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