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第342章 微妙(1/2)
上京城既然已经到了,这就意味着,武大这段极为难得,极为平凡却又极为值得怀念的旅途,到此结束。
他与圆圆姑娘已经彻底回到了最初的模样,起码从表面上看起来,俩人都已经回归到各自的立场。
上京,是辽王朝的首都,是在契丹本土内建立的“政,治”中心,城址在后巴林左旗林东镇南侧,初名里都,建立在契丹本土内的中心地带,是契丹族崛起的根据地。
依托大兴安岭余脉的崇山峻岭,前面为广阔的草原,旁侧为潢河上游及其支流,沿河而下可进入辽海大地,溯流而上穿越大兴安岭则可进入内蒙古高原腹部,在战略上是宜攻宜守的要冲;而且河流两旁的川地上水草丰美,气候宜耕宜牧,是建立城市的风水宝地。
上京的城市制度,与中原地区历代封建王朝的都城制度完全不同,当初大辽郡主耶律阿保机在决定兴筑皇都时,任命汉人礼部尚书康默记为版筑使,负责都城的设计和施工;参与兴筑皇都的还有韩延徽、贸去疑等汉族官员。他们都是辽王朝的开国功臣,忠心耿耿地为契丹主子服务。
他们在设计皇都时,既要考虑到契丹民族的传统习尚,以迎合契丹统治者;又要仿照中原地区封建王朝的都城制度,以显示新政权的威望。因此,皇都的总平面为四方形抹上角,面向东,以东门为正门。实际上是磁针的东南方向;城内北部布置搭设毡帐区域,突出契丹的民族传统习尚。此城,是为北城,也就是皇城。
是的,上京城是由南北两城组成的。
北城为皇城,是契丹人聚居区域,皇室也在此居住。
后来,耶律德光扩建都城时,考虑到安置在战争中掳获大量汉族人口,以皇城的南墙为北墙,新筑了东、南、西三面城墙,加筑起了汉城,也叫做“南城”。
如此一来,既可安置更多的新增人口,也是解决都城内聚居的契丹人生活供应的良策,一举两得。
当然,站在客观的立场来说,如此施为,更大的加剧了其他各组与契丹族的矛盾冲突。
不过无论如何,都无可否认,上京城是一座极为壮丽繁华的都城。
遥遥望去,南北两城平面略呈日字形,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城墙,粗略计算,大约得有近万米长,由此可见上京城的规模之宏大。
但是,武大知道,眼前这座如今看起来雄伟壮丽的上京城,很快就会被金国攻入,彻底捣毁。
武大唯独希望,他被迫来到上京城这段时间,金兵可千万不要在这个时候攻城,那可就真是喝凉水都塞牙了。
其实武大不知道,在历史上,1120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亲自率兵攻打上京,摧毁了城内宫殿和其它主要建筑物。
只不过,由于他武大的到来,在1119年拦住了梁山了造反,1120年又拉摩尼教方腊联盟,且大力发展经济,让本应内忧外患,起义造反不断的大宋,发生了许多妙不可言的变化,导致金国没有擅自大范围攻伐辽国。
虽然金国最终还是与大宋签订了海上盟约,联手伐辽,实则这只是金国的权宜之计,稳住大宋而已,事实上金国根本全力以赴去攻打辽国。
毕竟,大宋疆土地大物博,在没有内乱自耗的情势之下,金国不愿正面与大宋交锋,他们更愿意让辽国夹在中间,半死不活的当作一个缓冲区,借此拖延时间,全力发展,待有朝一日有足够的实力对抗大宋时,再悍然出击。
不得不承认,武大穿越到大宋以来,看似除了经商之外,什么大事都没做,实则已经帮助大宋改变了局面,起码如今的大宋掌控了主动权,还不是一味的随时都可能被动挨打,随之覆灭。
……
进入上京城境内后,大量的辽国大内金刀侍卫,接管了车队,原本护送看押武大的那一万铁骑,原路返回他们的驻地。
武大坐在马车上,自南墙正中的“大顺门”入京,缓缓往皇宫而去。
尔后,自宫城南门“承天门”,正式入宫。
马车上的武大笑容变得有些玩味,淡淡说道:
“你们这位皇帝陛下,还真是……嗯,似乎有过于善待于我了吧?”
皇城南门大顺门,皇宫南门承天门,这都是正门,一般情况下,莫说是武大,只有在外驻军,获得累累战功的军中大将才有这个资格一路从正门而入,可武大是大宋人士,如今又是一个被囚的囚犯,辽国皇帝摆出如此看重武大的架势是要表达什么?礼贤下士?难道他还真的以为武大会背叛大宋,投入他大辽的怀抱?这简直是荒谬!
这位天祚帝耶律延禧,有点意思。
武大与圆圆姑娘已经许久没有过言语交流了,此时闻的武大这句话,圆圆姑娘幽幽叹息一声,说道:
“早就跟你说过,我们大辽对你没有恶意的。”
武大不可置否,盯着圆圆姑娘,忽然问道:
“那么你呢,你对我有没有恶意?”
圆圆姑娘身子微僵,默然无语。
武大终究是个聪明人,这几日平静下来之后,突然发现自己中计了。
他一开始是想扰乱圆圆姑娘的心神,以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虽然有些无耻,但也的确是深陷敌国,不得已而为之。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事情的发展,武大才发现自己似乎落入了别人的圈套。
确切的说,似乎是掉进了圆圆姑娘的美人计。
到了最后,武大才发现似乎是自己把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