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武安(1/2)
武安,这是一个历来被人注目的地方,战国纵横家苏秦和名将白起、李牧都曾被封为武安君,可见此地在燕赵大地有着怎样的地位,不过经过战火的摧残再不负旧日荣光。武安于王母山东麓,武安城也是依山而建,其境内紫金山有着刘峰梦寐以求的铁石,而且紫金山的煤石矿同样不比响合山少。
而现今到了曾誉的手中,仅仅几日便有了改变,虽不至于有太大的变化,倒也变得有模有样,武安在人力、物力方面有了刘家堡强有力的支持,正日新月异的变化着。
依山而建的武安城,木料石料更是不缺,曾誉也是大魄力,全营除了一个都的骑手在值守巡逻,一千五百军士,轮流的被安排修整城墙,而刘家堡陆续拨来的三千民壮和武安当地的城民帮忙,也上演了一份万人齐劳作的场景。
城墙以紫金山的青石为基础,再加上武安本就是老城,经年失修,但原城墙上的巨石还都存在,这也节省了曾誉的大量时间,再加上由刘家堡派遣过来的筑城工匠,有了之前在刘家堡筑墙的经验,无论工力分配,还是城墙设计,一切既快速又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此刻的曾誉,从心里也放下了刘峰猜忌他的想法,要知道刘峰如此的重用于他,曾誉还是心存疑虑的,在这个时代,大家到是有一个共同的观念,武力代表着一切。对于曾誉来说即使是余太生做城主时,他也是被限制的,而年纪轻轻的刘峰竟然敢把几千军丁交到他的手上,不由的他不起疑。
但看着大批挑着簸箕、箩筐的男女沿着城墙边来回运土奔跑,一些工匠在指挥着军丁们打磨石料,一些工匠则在指挥男丁夯筑堡墙,这样热火朝天的场面,他的心里再无疑虑。
……
武安城的城墙,在工匠们依据原址的设计及改造下的比原来略小,方圆五里的城墙需要修缮的有六百多米的缺口,堡墙并没有一股脑的加高,到是加厚加固了,高约十米,但城墙的厚度却有八米,把原有的破旧城楼拆除了,在城墙上却修筑了许多可容纳三五人的角楼。
在紧靠紫金山的城西,新的营舍已经建成,夯土而成的墙壁与城墙连为了一体,那些城门楼等地拆除下来的林木都排上了用途,刚建好的营舍前,是宽敞的校场,一都的军士正在平整场地,而这里工匠们的规划之中,还有一个可供供军官坐镇指挥和休息的演武厅。
此刻,曾誉的心里只有两件事,练兵!修堡!每三日一操,还未完全修整完的校场在这群汉子们的脚下,已经慢慢变得结实了。刘峰所派来的军士,也是给了曾誉很大的触动,那种严格到严厉地步的纪律让他看到了一个铁军的气质,作为多年作战的老将,他深知古往今来,所有的精兵强军无不建立在纪律之上。
更让曾誉出奇的是,刘峰编写的《虎卫军军纪条例》、《长枪手操典》、《长弓手操典》、《刀盾手操典》、《骑手操典》等等一系列文册,而这些在曾誉看来是不传之密的练兵之法,刘峰却一股脑的让人带来给他析赏,让他对其中的不合理处修正改编。而在刘峰的计划中,以后这些文册将下发到每一个都头、队长、伍长甚至军士手中,在这个大多数都不认识字的条件下,倒像是一个异想天开的做法,但曾誉还是从中意识到了如此做的巨大好处。
军中实行严格的军纪军法,而让军官、军士都完全的熟记军纪军法,一是更好的贯彻严明的纪律,二是完全提高军士军官的素质。不管在那个年代老兵在军队中永远是最中坚的砥柱,那是因为他们有着在战场上生存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形成纪律条例时便极大的减少了新兵的损失,那些基层的军官带兵也会有了方向、比较。
曾誉认识到这一点,于是他对新招募的军士严厉要求,而一些无视军纪的老军士也都被他回炉训练了。有着工匠们操心城墙修建的事宜,曾誉便每日都盯在了操练场上。
操练场上,疤脸大汉周铁衡手持一杆羌营兵作所制的三棱长枪,于排列整齐的队形前,带着一众新招募的军士,习练枪术,随着他的动作,每一次刺出,都伴随着一声声怒吼。
弓步前刺,撤步后刺、滑步左右刺、正手刺、反手刺等等,这些最基本的动作,在周铁衡的带领下反复练习,而伴随着一声声的怒吼,整个长枪阵地倒也显得杀气十足。
操练场的一侧,曹正训练着长弓手,刘家堡的所制的长弓,在他眼里却是粗劣不堪,弓身长大不灵活,弓弦劲力不长久。不过胜在了量多,在他身边错位而立着一队的军士,在他的一声声口令下拉弓放箭,这些长弓手都是从招募的军士中挑选出来的,他们的平均身高都在一米八左右,且都是臂力较强者。
在离他们不远一处,有十几个军士,左手持弓,右手扣弦,弓满如月,弦上的箭矢却引而不发,他们所持的弓也与那些军士有所不同,他们所持有的是自己特制的复合短弓,有的是铁胎弓,这也是刘峰的《弓手操典》中所提到的,长弓手练其臂力,集体射箭时弓箭覆盖面。而同时也要训练精准、速射的特弓手!这些或是老军士,或是猎手的特弓手按照自己的方法,也借鉴别人的方法训练着自己。
操练场上的军士们,人人都汗如雨下,制式军装早已湿透,便赤着上身一丝不苟地练习着,这些看起来极为简单的动作,老军士们在尽力的恢复着自己的体能状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