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西向长安行(1/2)
中秋明德宫一场政治秀后,因洛阳水灾而四起的流言很快平息,彻底烟消云散。
街头巷尾,田间地头,百姓们都在谈论几种新作物,其惊人的产量已然惊掉了许多人的下巴。
那些有幸参加明德宫晚宴的士绅和农夫,当然不让成为最佳发言人,在各处广而告之,绘声绘色地描述所见所闻。
《悯农》诗也成为脍炙人口的作品,不仅是学子,田间农夫和街头稚子也都背诵如流。以洛阳为中心,在整个大唐掀起一股悯农惜食,勤俭节约的风潮。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样风靡东都,文人墨客,闺阁小姐,甚至是青楼乐女纷纷抄写传唱,以至于一时间洛阳纸贵。
毫无疑问,作者谢逸因此名满天下,几乎尽人皆知。
淮阳县子带来了可以填饱肚子的新粮食,天下百姓感恩戴德;世家门阀的家主们都知道,皇帝重用了一位少年才俊,出身陈郡谢氏;不少闺阁小娘子则春心萌动,芳心暗许英俊潇洒,才高八斗的谢三郎。
骤然间成为名人,谢逸还有那么点不习惯,走在洛阳街头被人认出,场面与后世当红明星见面会差不多。有人感恩,有人崇拜,还有不少年轻女子暗送秋波。
看似很荣耀,烦恼也不少,为了低调,谢逸只好尽量不出门。好在是住在明德宫范围以内,粉丝们固然狂热,却也不敢擅闯皇家宫苑,这才让谢逸得到一丝难得的清净。
李世民没有着急离开洛阳,而是一边组织救灾,一边在明德宫召见远道而来的百济王子一行。
圣驾少不得在洛阳多耽搁一阵,身为人臣,谢逸只好乖乖留下来侍驾,同时为前往长安做准备。
“不必收拾太多东西,轻装简行便是了,我们在长安城里有御赐的宅院,陆通已经去看过,规模不小……”
谢逸笑道:“我已经叮嘱陆通,修缮打扫,并且采买侍从婢女,只等我们到长安。你们姑嫂便是大宅门里的夫人和小娘子(小姐)。”
小蛮并不大懂,但觉得很好玩,杜氏的神情则相对淡然,没有兴奋可言,甚至还一丝不大高兴。
“嫂子,怎么了,去长安不高兴吗?”些许神情变化,如何能逃过谢逸敏锐的观察。
杜氏赶忙道:“没……只是觉得离淮阳越发远了,有些不习惯。”
“你喜欢在淮阳的日子?”
“嗯!”杜氏很想说让自己回淮阳去,但她终究没有开口,一来没有离开的勇气,二来谢逸也不会答应。
“以后有空我们常回去看看,先去长安吧,那里比洛阳更繁华,去见识见识。”谢逸当真对这座名贯古今的隋唐第一大城甚感兴趣。
“嗯……”
谢逸盯着如花似玉,却神情黯然的杜氏,沉声道:“嫂子,你是不是有什么心事,可以说与我听听吗?”
“没……没有!”杜氏当即斩钉截铁地否认。
“果真没有吗?一切有我在,我可以帮你。”
“没有!”
谢逸暗叹一声,依旧紧盯着杜氏,悠悠道:“嫂子,我们是一家人,无论发生何事,都有我在,你明白吗?”
“嗯……”杜氏神情恍惚地点点头,不置可否。
“对了,那天文会上,魏王要众人以秋、月、农事为题作诗,我有三篇腹稿,但只拿出了月、农两篇。”
谢逸从怀中取出一卷文稿,柔声道:“《秋夜曲》在此,只与嫂子你一人。”
说罢,将文稿放在几上,转身怅然而去。
杜氏伸出芊芊素手展开文稿,只见纸上写着: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谁人轻罗已薄未更衣?何人心却空房不忍归?
是她,也是他!一种相思,两人惆怅,彼此折磨,奈何?
杜氏手中握着文稿,经不住黯然惆怅,眼眶泛红,泪珠将落未落……
……
等李世民在洛阳显摆完,送走百济王子已经是九月多了。
不过李二陛下并没有马上要走的意思,临走之前先是在校阅了东都驻军,随后又在邙山大规模围猎。
一句话,展示一下大唐兵强马壮,皇帝英武赫赫。这是做给归途中的百济王子看的,也是再次给山东世家门阀敲警钟。
明确告诉他们,我手里不仅有亩产惊人的粮食,首屈一指的人才,还有强壮的兵马。不服,尽管来试试!
等到真正打算返回长安时,已经是十月间。必须得走了,不然等冬雪降下,归途多有不便,说不定李二陛下还得留在洛阳过新年,宫中望眼欲穿的嫔妃们肯定不答应。
皇帝回銮,并几位皇子女,一众朝廷重臣随行,少不得一支庞大的军队随行护卫。一行人浩浩荡荡从洛阳启程,向长安而去。
谢逸也在随行之列,但他不是回归,而是初赴长安,初入大唐帝国的权力中心。
因在文会上大放异彩,甚得皇帝器重之故,内侍省丝毫不敢怠慢这位谢县子,特意给谢家配备了两辆马车。
不过谢逸很客气地推辞了,声称归途人多,皆须周全,一切从简,只用一辆马车就好。
内侍省连声大赞谢县子简朴,谢逸心中却暗笑,如果有两辆马车,嫂子便有充足的理由躲着自己。此去长安,数百里的路程,怎能将这同车而行缘分拒之千里之外呢?
除此之外,程知节还派来了五名禁卫军,声称途中多经荒野,恐有意外,特来保护谢县子一家安危。其中大都是当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