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对簿公堂(中)(1/2)
大兴城在行政划分上,分属于万荣县和永安县两个县统管。城西属于永安县,城东属于万荣县。
康宁坊位于城西,要打官司,自然是去永安县衙。
一群人呼呼啦啦出了康宁坊,不一会儿就来到永安县衙门口。
在后世的一些影视剧中,经常会出现衙门的公堂直接临街而开的场景。其实这是不对的。古代的衙门,一般进了大门之后先是有一个院落,正堂在院落正中,正堂大门正对衙门大门。而正堂两侧,还有很多下属官员的办公房舍。正堂后面,还设有二堂。
正堂用于审案和举行重要议会,二堂则是衙门主官办公以及本衙官员平时议事的场所。
二堂后面,一般是生活区,设有会客厅、皂吏宿舍、食堂等等。衙门大院的最后面,则是外地为官的本衙官员的家属院。
永安县衙的布局,就是这种。临街开大门,大门两侧,各置一石狮子;大门正中上方,悬一匾额,上书“永安县衙”四个大字。
县衙门口当值的皂吏,见到忽然有这么多人来到县衙门口,连忙上前问明情况。一听是来打官司的,皂吏便带着杨依萍和梅诚来到置于县衙大门一侧的“登堂鼓”前。
登堂鼓又叫“鸣冤鼓”,但凡百姓有冤情诉讼,敲响登堂鼓,衙门内官员便会闻鼓升堂。
不过,这登堂鼓也不是随便可以敲的,平时都有专人看管,以防止被人胡乱敲响,扰乱衙门秩序。这跟后世的报警电话是一样的道理。
梅诚拿起鼓槌,重重的敲响了登堂鼓。
过了一会儿,院内走出一名衙役,问道:“何事击鼓?”
梅诚对那衙役一拱手,道:“在下梅诚,有状诉。”
那衙役一听梅诚报出姓名,明显愣了一下,随即上下打量梅诚几眼,说道:“县令大人已升堂,你们进来吧。”
古代的衙门问案,只要不是特殊情况,是允许老百姓进入衙门院内,在正堂门口旁听的。
因此,这衙役的话一说完,那一大帮人便簇拥着杨依萍和梅诚,进入了县衙大院。
杨依萍此时好奇心满满的,不停的打量永安县衙内的一切。
走至正堂门口,杨依萍抬头细看,只见正堂大门正中上方,悬一匾额,上书“永安正堂”四个字。
正堂大门两侧,门柱上挂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下联为:“负民即负国何忍负之”。
此时正堂大门一开,往里面打量,只见正对门口处,一位长须官员身着官袍、头戴乌纱,临案端坐;堂下衙役分两班站立,手拄水火棍。这场景,跟电视剧里看到的倒是极为相似。
带领众人进院的衙役,交代人们在门口等候,他便进入正堂,向永安县衙的县令禀报。
永安县令名为周琦,今年三十余岁,乃正途进士出身。一听衙役说敲响登堂鼓的是梅诚,周琦的眉头顿时皱了起来。这个梅诚,他也是熟人了,曾经好几次审理由他代为辩讼的官司。对于梅诚的刁滑,周琦是深有体会。
如今听说这位梅诚又来了,周琦不免心中叫苦。
但不管你乐不乐意审理,人家梅诚已经敲响了登堂鼓,就没有不升堂问案的道理。周琦无奈的拿起惊堂木一拍,肃声高喊:“带原告、被告上堂!”
那衙役退出正堂,回到门口,把梅诚和杨依萍喊进大堂。
“学生梅诚,见过县令大人。”梅诚有举人的身份,因此不用跪拜,只是对着周琦拱了拱手。
杨依萍见到梅诚如此,她也便没有下跪,而是对周琦福了一礼道:“民女杨依萍,见过县令大人。”
不知周琦出于什么心态,见杨依萍没有行跪拜之礼,却也没有斥责于她,只是面无表情的点了点头,然后问道:“你二人有何事要本官审理?”
梅诚一见周琦的态度,连忙说道:“县令大人且慢!这位女子,只是一商贾,并无功名在身,大人为何不依例让她行跪拜之礼?”
梅诚一上来就抓住这一点发难,实际上想在心理上先打击杨依萍一下。
“这……”周琦一愣,自觉理亏,当即就要让杨依萍重新施礼。其实面对梅诚,他已经心中先怯了几分了。虽然他是审案的官员,可这位梅诚“没良心”,最善于在公堂上抓住审案官员话语和行为中的漏洞,当堂辩质,经常让审案官员下不来台。所以,当官的也怕遇上恶棍讼师呀!
没等周琦继续发话,杨依萍开口问道:“民女孤陋寡闻,不知这见官跪拜,是依例还是依律?”
虽然是第一次走进衙门,可杨依萍却一点也不紧张,不像这个时代的百姓,进了衙门先自生怯。所以,她一听到梅诚刚才的话,立刻寻到了漏洞,便马上质问。
杨依萍这一问,不光梅诚和周琦微微一愣,就连站在门外旁听的那些读书人,也认真思索起来。庶民进入衙门要对官员行跪拜之礼,到底是律条规定的呢,还是约定俗成的礼仪?好像一直就是这样的,以前也没人提出过这个问题呀。
此时,仲孙皇后和李鸿煊也混在人群中旁听,一听杨依萍的话,仲孙皇后立刻小声问李鸿煊:“煊儿,杨姑娘问的,大秦律条中可有如此明文规定?”
“这……”李鸿煊也被问住了。想了一会儿,他无奈的苦笑道:“儿子对大秦律条实在不怎么熟悉,只记得有功名的读书人可以见官免跪,却不记得律条中写有庶民必须见官行跪礼的条文。还是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