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不能写的事件(2/2)
来的石油存量依然不够德国阔阔气气地打一场常规战争。截至1939年开战后,德国的石油存量仅有240万吨。德军统帅部曾经做过估算,这点库存仅够和平时期消耗3个月左右,如果全面开动战争机器则更惨,可能只能维持战争正常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捉襟见肘的石油困局决定了德国在二战中拖不起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军在二战初期那些“秒杀”敌国的战绩,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知道自己在石油储备方面的“月光”属性,在苏德战争开打之前,德军参谋部在制定入侵各国的作战计划时都以一个月为周期。中心思想就是在结束一lún_gōng势后停下战争机器歇一歇,囤点油,准备下次攻击。
不过,天算地算,恐怕连德国人自己也没算出闪电战在欧洲打得如此顺手,由于被侵略国家突然死亡,再加上苏联对于德国的石油出口,石油“月光”的梦魇一度似乎成了天方夜谭。据英国史学家迈德里克特估算,1939年9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15.5万吨,低耗能地实现了占领该国的目标。次年,德军进攻挪威、丹麦和西欧战役,只用了不到50万吨石油,加上该年度头四个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万吨,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消耗总量不足150万吨。德军原先估算,征服欧洲的作战可能要花费500万吨的石油,如今却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更大的喜讯是,德军从欧洲各处掠夺到不少于150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到了1940年,德国石油储备一度冲高到500万吨左右,这个家底成了德军发动对苏联作战的底气。希特勒显然妄图通过这场战争,据苏联的石油为己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吃油难”的问题。
闪电战的出奇顺利,给德国释放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战争可以在低能耗的状态下持续进行下去。然而,正是在苏联战场上,闪电战遭遇了它的克星。
利器最终变绞索
由于苏联领土过于广阔,道路交通又不及西欧良好,德军不得不把宝贵的油料浪费在运输过程中。这个时候,闪电战遭遇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悖论——德军的装甲集群的确可以重复在西线上演过的大纵深穿插推进,但在辽阔的俄罗斯平原上,这种战术使用得越多,就意味着油料消耗越快,给后勤补给造成的压力越大。其结果是,闪电战从德国原先赖以立足的“神兵利器”蜕变为套在德国自己脖子上的绞索,实行得越成功,绞索就勒得越紧。
到1941年底,德国的石油储备已经下降到不足80万吨。捉襟见肘的资源储备,打乱了德国原先有条不紊的战争计划,希特勒一度将莫斯科近郊的中路中央集团军的装甲主力抽调到南线,试图夺取苏联的产油地巴库。这个决定让莫斯科战役推迟了一个月才爆发,俄罗斯极寒的天气和德军捉襟见肘的后勤补给最终拖垮了善战的德军。
进军速度越快,战略纵深就变得越大,石油供应线也就拉得更长,这就为敌军对补给线的攻击制造了方便。在二战后期,德国的石油供应系统开始遭到美英空军的持续轰炸。瑞典学者博·黑恩贝克称,四个月内,德国“每一个重要的合成石油工厂至少被空袭过两次,六十九座炼油厂、许多存储设备及若干各种各样的液体燃料工厂也都遭到了空袭”。
德国最终为闪电战在战争之初的顺风顺水付出了代价。1944年12月,德军调集最后一点油料储备,在西线的阿登森林地区发动了反击战。战役前期的走向证明,即便面对装备、兵力都已远优于自身的盟军,德军的闪电战仍有的打,但装甲兵团快速推进所造成的油料短缺,再次成为窒息德军的绞索。阿登反击战最终不得不在持续一个月后收场,而德军此战中损失的坦克,大多不是被击毁的,而是因为缺少燃油,最终被抛在了路边。曾经辉煌的闪电战,最终不得不以这种尴尬结局作为它的收场。
19世纪的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曾经在战争论中告诫他的后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再精彩的战争理论,如果脱离对国家实力的考量,就难免沦为失败。从这个意义上说,制定闪电战理论的古德里安和他的同事们并非克劳塞维茨的好学生,他们的失败在于,让资源匮乏的德国一度拥有了本不应属于它的幻觉与自信,并沉迷于其中,这不能不让人想起那句名言:“战争是件如此重要的事,以至于我们不能将它只交给军人去考虑。”提起德国二战时期发动的“闪电战”,不少军迷总会以为是二战中最牛的神兵利器。德军之所以选择这种看似“酷炫”的战法,实则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工业力量当时排世界老二的德国,实则是个石油资源匮乏的“穷国”。为什么在西线战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闪电战”一到东线就不灵了?希特勒又为何急于对苏宣战?本文将从资源战的角度,重新解读看似光鲜的“闪电战”。
被持久战拖死过
首先得说说高大上的闪电战咋来的。闪电战的反面当然是持久战,但欧洲人打持久战的历史其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