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墙与墙外的世界(七)(1/2)
记忆中枢位于核心的第十一至十四“旋臂”区间内——实验证明,当实验体的这一部分核心受损之后,实验体的一部分记忆就会“消失”。
这是他们从“在有限的实验体身上所做的有限的实验”中得到的唯一的结论——现有的条件、理论水平、实践数据等都无法支撑他们对记忆中枢做更多的研究,所以,他们目前只能得到这个结论,
不过,对于这些医务工作者来说,得到这个结论已经够他们满意了——虽然他们也想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揭开记忆中枢甚至是核心的真面目。
这些医务工作者也和科学界的其他人士一样,想搞清楚记忆中枢甚至是核心的“工作原理”,想弄明白记忆是怎么产生的,又是怎么保存的——可惜,现实并没有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
这些医务工作者也知道,当务之急是弄清楚“核心分割手术”是否可行,而不是将时间浪费在几乎没有可能出成果的项目上——关于“核心分割”的大讨论还在进行着;哲学界还在不断地提出质疑,并且在科学界的持续沉默之后显得愈发嚣张;无数的沉睡者正徘徊在彻底死亡的边缘,等待着他们的救援。
这些现实让他们实在无法继续深入地研究下去,所以,很快他们就带着满肚子的疑问投入到下一个工作中去了——他们需要寻找到那个“最合适”的“点”。
要想“抓到”那个“点”,他们首先需要弄明白核心的其他功能分区——至少也要明白“核心的哪些部分是不那么重要的”。
这比将“记忆中枢”从众多的功能分区中找出来要难多了——首先,这些医务工作者已经确定了“手术会造成记忆丢失”这一事实,所以,“检索记忆”就成了他们术后检查的第一个项目,记忆中枢也成了第一个明确的目标;其次,他们可以在实验尚未开始的时候就准备一份完整的记忆备份,然后,在手术之后后,他们就可以轻松地通过对比,判断出自己的记忆是不是依然完整了。
因为这两个原因,他们才可以相对轻松地在核心上找到记忆中枢的位置。
可是,接下来的工作就没有这么简单了——他们现在仅剩的线索就是“性格也会在手术后改变”这一点,但是,这个线索几乎没有什么作用。
实验体的性格应该不会在手术后立即发生转变——即使每次手术都会影响到实验体的性格,但是因为他们每次手术都只敢从实验体的核心上“削下”一点儿核心物质,所以,这样的转变应该是很小的,很可能周围的人都无法看出来。
另外,性格的判定也并不具有客观性——你无法确定一个人的性格是否真的发生了变化,特别是当这样的变化很小的时候;而且,一个人的性格并不是完全一成不变的,你怎么证明那些很小的变化是由手术引起的,而不是自然的变化?
先行者的性格发生了变化——这应该是一个“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是他在很多次手术后,在很长一段时间之后,呈现出来的一个“最终的结果”。
这样的结果只能给他们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并不能作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因此,他们接下来的工作可能会很困难。
所幸的是,先行者团结到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共有二十一人参与了这次研究,并且这二十一人全是既可以当主刀医师、又可以当实验体的“好手”!他们还是已经积累了一定经验的老手,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菜鸟!
所以,在充分地讨论之后,他们得到了一个可行性极高的实验方案:
核心一共有十八条“旋臂”,在将第十一至第十四旋臂排除之后,还有一十四条“旋臂”;在这一十四条旋臂中,还有一条特别“粗壮”的“旋臂”——这条与众不同的旋臂被先行者和他的团队命名为“第一旋臂”,并且被排除在最开始的实验目标之外。因为它是如此的不同,以至于所有人都不敢轻举妄动;他们相信它一定非常重要,并且准备在研究了其他的旋臂、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之后再开启对它的研究。
先行者和他的团队准备分成六个小组,每组三人。其中两人是对比实验体,另一人是主刀医师和观察者。
六个小组中,只有一个小组负责三条旋臂,另外的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只负责两条旋臂——他们需要对自己的小组负责的旋臂进行手术切割实验,以找出旋臂以及旋臂所对应的核心的“功能”。
二十一中剩下的三人则要负责替补与及记录、对比试验数据——他们要在其他小组需要帮助的时候及时地提供支援,并且在记录和对比试验数据之后,对人员的安排进行调整,以保证整个实验的进度。
整个方案并没有浪费这个日渐紧密、默契的团队太多时间——他们只是一人提了一些建议,然后就出炉了这个方案。
方案出炉之后,除了在先行者的分工上有一些分歧之外,这个二十一人的团队很快就分好了组,确定了彼此的分工——先行者想要进入负责三条旋臂的那个小组,并且明确表示他要当实验体;其他的团员则认为他应该在第七小组里,负责对比实验数据并且负责人员调整——最终,先行者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三旋臂组”的实验体。
分组完成后,所有的团员就默契地配合着,有条不紊地开始了实验。
开始的时候,他们的实验显得很盲目,没有目的性,也看不到任何的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