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7 【在战争中进化】(1/2)
(七月七日,1937年7月7日,75年了,烙印在民族记忆中的这个日子永远不会被遗忘……)
似乎是前世的孽缘一般,日军第五师团在此次征清之战中屡次败于杨格之手,可谓被杨某人给坑苦了杀手房东俏房客!
师团下属大岛义昌少将之第九旅团,立见尚文少将之第十旅团,采用德制四方师团编制,有四个步兵联队。
22联队在赛马集、细河河谷、草河堡三场战斗中,大部都被歼灭过一次甚至两次,重组后的第22联队已经沦为连北海道垦殖兵团都不如的三流部队。同属第十旅团的第12联队运气不错,除了联队长曾临时代替受伤的富冈三造,率领22联队在草河堡大败之外,似乎没有多少损失。
第九旅团下属之11联队第一大队,在黄花甸东北口之战中被歼灭大部;第三大队在村南被炮火、排枪打残,减员达三成之多。两个大队补充兵员重整后,战力大不如前。21联队一直在宽甸和鸭绿江岸一带,未曾与杨格所部交手,没有损失。
四次交战,第五师团等于丢了十分之四的力量网游之天下无双。
故而,在痛定思痛的军司令官野津道贯和参谋长小川又次的建议下,第一军参谋部和第五师团中队以上军官组织了“战术研究会”,重点分析第五师团与杨格所部的每一场战斗,重点则是黄花甸——岫岩战役。从战法到战术,再到战役思想,日军官佐们试图从自身感受和所见所闻出发,复原被他们以“尊重强者”精神尊重而且刻骨仇恨的杨格在屡次战役中的思想、行为,从一月三日到九日,整整一周的时间内,军官们的研讨有了可观的成果。
战术研究会的报告就搁在奥保巩中将的案头,在野津道贯和小川又次手里也各有一份。
“可怕的对手。”奥保巩嘴里嘀咕着,手里的鹅毛字下画上一根粗粗的黑线。
“线性战术的会战形态正在被攻、防阵线的机动化、要点化逐渐改变,在战役地幅内最大限度集中火器获得足够火力密度,在战斗地幅内尝试炮兵间接射击战法和由此衍生的新型步炮协同技术,重新重视对纯粹骑兵战术,应对之侦察、兵力机动和组织反击火力的战术系统构建......”
这段文字中的含义,兴许只有职业军人才能完全看明白。至少,在奥保巩中将脑子里的陆军三大兵种基本战术原则,已经被这段文字颠覆了一大半。曾经,日本陆军以会战中的侧翼迂回战术成就而沾沾自喜,现在看来,侧翼迂回已经不是战胜清军的法宝了,反之,清军指挥官杨格利用日军惯于侧翼迂回的特点,在赛马集、草河堡和黄花甸屡次重挫日军。
在赛马集,杨格是用迂回对迂回;在草河堡,杨格的迂回行动扩大了,以两个营迂回到日军后方,断了后路,打掉炮兵阵采用的还是迂回版本的战术,只是,更为高级、隐秘了许多。他利用药山高地、汤沟子的天然地形,提前构筑了弧形防线,引导日军出击后压上,却暴露出虚弱的侧背,给骑兵突击以有利之机。
可以说,相比之日军指挥官们,杨格才是侧翼迂回大师。
此时的奥保巩在如此定义之后,没有丝毫的惊讶和难以置信的情绪,只有凝重,非常的凝重,一如鹅毛笔的钢制笔尖不自觉的划破了几层纸张那样的凝重。
能够在一场战役中,把步炮协同攻击、防御,骑兵突击和炮兵间接射击、抵近射击等等战术有机、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的人不算大师的话,谁还能自称大师?
再一个重点,奥保巩在“尝试炮兵间接射击战法”一排字下又画了一道黑线。
来到黄花甸,与小川又次少将交流之后,奥保巩又召见了11联队大队级以上指挥官们,并参与了“战术研究会”的相关讨论。村南的战斗失利,炮兵中队的损失,大多都是清军在勺子河西的火炮所为。距离3000米,有围墙、望台等地物遮蔽,清军75炮居然能准确落在村南口,能够有节奏地向村内延伸,直到把炮弹送到炮兵中队的阵地上。离开技术层面去看这样的事实,只能猜疑清军的炮弹都长了眼睛!
还是野战炮兵第五联队长柴田正孝大佐和第二大队长山内定矩少佐作出了“科学”的推论。他们认为,从黄花甸一战的结果来看,未来强军之间的战争,将是炮兵的压制与反压制的斗争。故而,建立一定数量的、精良的曲射压制炮兵部队将是未来陆军建设的趋势。
这一点认识,深得奥保巩中将的认同,也得到野津道贯和炮兵专家小川又次的高度赞扬。小川又次少将甚至有些夸张的说:“我军在黄花甸的失利并非没有收获,柴田君和山内君的认识将引领皇军走向新的辉煌!与之相比,那一点损失是值得的。”
反复研读过报告后,奥保巩合上文件,自语道:“杨君,真期待与您在岫岩城会战一场啊!那时候,我的手里将有压倒性优势的炮兵部队,重炮兵部队!我想看一看,您在应对我重炮打击时是否还会有出奇制胜的能力?嗯,期待啊......”
“来人,重新誊写一遍,所有勾注都要保留,誊写完毕后加盖第五师团印章,以最快的速度呈报大本营校园全能高手!”
师团付带着报告离开后,奥保巩有凝神静思一会儿,掏出怀表看了看,出门招呼了几个随从向勺子河西而去。
武毅军炮营2队的阵地未曾破坏,第一军参谋长小川又次少将、炮兵部队长黑田久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