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二章 唐王做的,韩王也可做的(1/2)
潘应龙和洪育鳌对于是否拥立唐王监国,二人其实各有态度。消息刚从沅州传来时,潘应龙便曾对洪育鳌和李来亨等人说道,天子虽然弃国出逃缅邦,但恐是在清军压力之下不得不暂避藩属,非是本意弃国。故国内不当另立监国,即便为安军民之心,也当稍侯一段时间,待缅邦那边传来朝廷具体音信再说。若是眼下便急急拥立唐王监国,弄得不好便是重蹈唐桂之争,于大局无益。
洪育鳌的看法则相反,他明言指出永历现在已经逃至缅甸,所以为君弃其国,弃其臣民,国朝两百八十年以来,何曾有君弃国而逃的,便是当年英宗皇帝也只是被俘从而被迫北狩,因此广东方面在永历弃国的前提下提出拥立唐王监王于道统大义不失,夔东方面当予以响应支持,如此才能收拾人心,使天下抗清军民不致因永历弃国绝望。
显然,洪育鳌是坚决支持拥立唐王监国的,因为当年隆武帝从浙江入福建时,他便是以地方诸生身份前去相迎,由此被授衡州通判踏上仕途。且他能有今日,也是隆武帝一力简拔所致,若非隆武帝力排众议,恐他还是个小小百里侯。故而于公于私,于情于理,洪育鳌都当支持拥唐王监国。
潘应龙和洪育鳌没有达成意见,但双方对眼下局面也是清楚,所以倒不是就此翻脸,各自拉拢一帮军头相互反对,进而再兵戈相向。当年唐桂之争的教训实在太深刻,二人如何会重蹈覆辙。再者,永历弃国消息传来,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失去朝廷大义,所以是否拥立唐王监国已经不是他们能左右,而是湖广这批握有兵权的头领决定。这些人要么就是顺军余部,要么就是摇黄土寇,没有一个不曾造过明朝反,因此潘应龙和洪育鳌担心他们在知道永历皇帝弃国后是否还能坚持抗清。万一这些军头不再奉明朝为主,那他们考虑得再多也是无用。
大西军那边因孙可望降清,不少将领也跟着降了清,虽然云贵的具体消息潘应龙和洪育鳌不知道,但可想随着天子弃国,尚存的那些大西军将领必然会做是否降清的选择。再三权衡后,潘应龙和洪育鳌放弃了各自主张,决定联合起来以他们的名义召集诸家头领来应城大会,从而能够借着这次大会安抚稳定人心,并达成是否拥立唐王监国的统一意见。
而最终是支持还是反对,则取决于这次大会上诸家头领的意见,换言之,若支持唐王监国的头领占多数,那潘应龙和洪育鳌便响应周士相的号召,一个以永历内廷司礼秉笔兼忠贞营监军太监身份、一个以永历朝兵部右侍郎总督川楚部院大臣身份奏请唐王监国。
可结果若是各家头领反对唐王监国,那潘、洪二人自然不可能响应周士相的号召,他们将仍奉逃入缅邦的永历皇帝为正朔,而选择反对唐王监国的顺军余部和摇黄土寇便是这二人的最大依仗。除非周士相不顾大敌当前,执意为了唐王监国内讧,否则,湖北及川中方面断不会奉唐王为新主。
本着这个念头,潘应龙和洪育鳌来到前衙大堂后,洪育鳌便开门见山问诸家头领:“唐王监国这事,却不知诸位有何看法?”
众家头领听了这话,顿时窃窃私语起来,这时却听塔天宝冲边上的郝摇旗嚷道:“皇帝换了好几拨,这监国也出了好几茬,老郝,你说这都第几个要监国的了?你手上的韩王也是亲王,他唐王能做监国,这韩王怎就不能做?要不兄弟们也奉韩王做监国?将来韩王做天子,我等也弄个从龙之勋做做。”
这话一说,潘应龙和洪育鳌顿时色变,李来亨和袁宗第等人也是愣在了那里,对面武大定、袁韬等摇黄十三家的首领们亦是哗声一片。
监国监国,顾名思议便是代行皇帝事,而代行皇帝事向来只是权宜之策,往往不需多久,这监国便会成为皇帝。算起来,自甲申国难以来,大明已有四个监国了。
当年隆武帝朱聿键在赴平乐途中,于苏州闻清军已破南京,弘光朝覆灭,遂至嘉兴避难。六月,隆武帝至杭州,遇潞王朱常淓,奏请其监国,不听;请朝陈方略,不允。当时镇江总兵官郑鸿逵、户部郎中苏观生至杭州,与隆武帝谈及国难,泣下沾襟。随后郑鸿逵就护送隆武帝前往福建。
潞王朱常淓最后在众人推戴下于杭州称“监国”,清军杀到时,被寄予厚望,有贤王之称的朱常淓却与部下没做任何抵抗就向清军献城投降。闻潞王常淓在杭州降清,于是南安伯郑芝龙、巡抚都御史张肯堂与礼部尚书黄道周等商议奉朱聿键为监国。六月,朱聿键在福建建宁称监国。同时,鲁王朱以海则在浙江绍兴称监国。
隆武帝在福建汀州被清军俘虏被害后,广西巡抚瞿式耜等人拥立永历帝朱由榔监国于肇庆,广东方面却按兄终弟及的原则拥立四十一岁的唐王朱聿鐭继位称帝,由此导致唐桂相争,让本就风雨飘摇的明朝雪上加霜,最终让南下的清军捡了个大便宜。
四任监国,隆武帝和永历帝都是在称监国不到一月时间登基称帝,潞王朱常芳则是降清,鲁王朱以海在隆武帝登基后自去监国号,后在抗清失败后避入金厦为郑氏所庇护。
现在永历弃国,广东太平军要拥唐王监国,真做了,便是第五个监国,不出意外便是新的天子。而塔天宝这粗货却嚷着要奉韩王监国,要是也来一出唐韩相争,那这大明不完也得完了。
洪育鳌面色急变,直盯盯的看着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