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第93章 卿可为我解忧(1/2)
幸好还有孙元化和毕懋康,幸好这两人有时候离的并不太远。要不然皇帝陛下的心灵饥渴真的很难慰藉。
这两人都是要时刻关注西山营地建设进度的,而且他们也没有多少羁绊,说去想去的时候,招呼上三几个人就能够成行,远比皇帝陛下那种动辄兴师动众来的简单随意。
身为大明王朝的皇帝陛下,自然对臣下的一举一动都掌握的清清楚楚。
因此,昨天晚上孙元化和毕懋康刚刚从西山返回,今天一早皇帝陛下就匆匆结束了早朝,然后急三火四地就来信王府了。
两位大人也算是逐渐明白,当初皇帝陛下何以非得将两人及一种手下,全都安置在信王府了。原来省钱是一方面,“方便”才是皇帝陛下的最终目的。
这下可是方便了,皇帝陛下三天两头就得微行一次。若是赶上两位大人西山一行,他更是早中晚三次派人来打听,只要得知了两位大人的归期,他几乎每次都是脚跟脚地就赶过来。
尽管两人饱受皇帝陛下的骚扰,可后悔也已经晚了。何况即使当初知道了皇帝陛下的真实意图,难道两人还能“固辞”不成?
不过,通过皇帝陛下的所作所为,两人也意识到皇帝陛下对于发展军械生产是多么的迫切。
“君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此诚强军之首要问题。
是啊,以前若是有人寻衅,大明王朝都是打到对方家门口、而且还要给他砸个稀巴烂的,何时容忍过治下子民出现生灵涂炭的境况!
什么十三副盔甲,狗屁,就是十三万副盔甲,在大明王朝的眼里,也无异于麾下将士建功立业的踏脚石。
“列祖列宗在上,有我皇帝陛下掌握乾坤,我大明王朝一定能够荡涤宵小,重现辉煌!”两位老大人暗中祈祷。他们为自己能够得遇明主,感到甚是快慰。
皇帝陛下虽然与两位老大人见面最是频繁,可几乎每次见面,都要嘱咐两位爱卿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积劳成疾。并亲自安排太医院院正韦尽性和纪太医等人,不仅要随时关注两位老大人的身体状况,即便没有什么明显的病症,还要定期予以全面检查,以求将疾病的萌芽扼杀在摇篮里。
皇帝陛下越是如此,两位老大人越是感到无以为报,唯有宵衣旰食以慰君怀。
“臣那边的进度要快一些,”毕懋康看到皇帝陛下的目光转了过来,赶忙接过话题,“屋舍已经快要建好,车……嗯,车间基本也多用不了几天,最多十天之后,就……”以前都是称为作坊,现在改称车间,毕懋康的确有些生疏。
火铳的生产制造肯定比火炮要简单很多,也用不到过于大型化的设备和工具,因此只要道路整修完毕,匠户居住和劳作的地方建好,很快就可以开工了。
“上次提及的那条路修建的怎么样了?”进人西山的路上有一个大坑,行人来往倒不是很碍事,可若是以后进出原料和成品需用车辆的话,根本无法通行。
好在现在有一条小路可以暂时通行,眼下所需的建筑材料可以勉强通行。但因为这条小路依靠山体,不仅无法拓宽,而且山上偶尔会有乱石滚下,因此无法做长期使用的打算。
而那个其实本来应该是叫做山体凹陷的大坑,因为其面积既广且深度也非常大,填充起来非常麻烦,所需土石数量极其庞大,不是一时半会儿就可以草就的。
上次与皇帝陛下见面时,毕懋康提及过此事,生怕其他工程都已经就绪,而因为道路不通影响了大局。
皇帝陛下就一直记在心里,回去之后就派曹化淳去负责修路的工部催促。工部负责的郎官不敢怠慢,表示一定加大施工力度,争取早日完工,早日向皇帝陛下复命。
不过,这些都是官方说法,实际情况如何,还要亲临现场才能确知。两位老大人从西山返回,应该对此有所了解。
“进度确实有所加快,现场的人员也比此前增加了不少,不过……”
工部负责整修道路的官员也是有着苦衷,因此得知两位老大人来到西山时,就赶过去做了一番解释。
因为山间本来无路可行,为了施工方便,特意沿着山坡整修了几条简易的道路。等那条大路整修好了之后,这些简易的道路就会废弃掉。因为道路简易,所以并不宽阔,只在有限的几个地方容许拉土石的车辆交错。
工部的官员曾经提起过一件事情:为了赶进度,有一辆运送土石的车辆在简易道路上强行错车,结果不慎,连人带车全都翻到山坡下面去了。车辆是彻底毁了,人也受伤不轻。
因此,实际操作起来,这个“填坑运动”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容易,以为只要人多就能够加快施工的进度。如果不能合理地搭配人手和车辆,恐怕还会造成混乱,反而很可能影响施工进度。
孙元化和毕懋康也都去看了那个大坑,也在现场看到了施工的情况,觉得工部官员所说也并非没有道理。
有些事情就是这样,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能够左右的。
工部官员的意思非常明确,就是希望两位老大人能够在皇帝陛下面前代为解释一二。
这个道理,皇帝陛下也是完全明白。令他稍微感到不满的是,工部的官员肯定是早就对此事明了的很,可当时曹化淳去催促的时候,他们因何没有直言其中的困难呢,反而只对自己拍着胸脯保证什么什么云云。
皇帝陛下自诩不是昏君,并非毫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