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邓大夫的遭遇(2/2)
说新安村了,就是镇上也没几家敢供着孩子去求功名的,就是送去学几个字,也得那富裕人家才送得起。咱新安村就不一样了,谁家孩子都能去,还不要半文钱,再说这大冬天的,家里粮食又不多,俗话说的好啊,半大小子吃穷老子。这话一点都不假,*岁的小儿在外头疯跑一天,回家吃的比老子都多,饿的也快,大人们恨不得小儿们都一动不动的呆着,喘气都少喘两口好省些粮食,可谁家孩子能管得住?扭身的功夫就没影了,再找就得到吃饭时候了。
此时郑家开学堂,真是合村称赞啊,要不是没钱,真能凑钱送块‘及时雨’的匾额过去。
张大年把消息一说,村里的小儿们哗啦啦的全被大人送到了郑家大门口。
数一数七十多个,最大的十七最小的五岁,原先是瑶光教授,便只收十岁以下的孩童,如今换成了邓大夫,年龄便不是问题了,大概是村里能来的都来了,正当年的时候,谁不想乘着空闲认两个字呀,学成了就是给人写个字儿稍个信儿也不用求人了不是。
郑钧把前来认字的小儿们分成两拨,每一拨都是隔一日学一日,没办法,屋子就那么大,坐不下七十多个人,就这样还是都挤着坐呢。
邓大夫学医之前就有功名,教些个蒙童还不在话下,在后院弄了跟光滑的小棍子,夹在腋下,拿了瑶光备的书本一脸奸笑的走马上任了,郑家小儿虽好玩,可就这么一个,未免单调了些,如今他家阿瑶给他弄了这么多小儿跟他玩儿,真是孝顺啊!
因着前些年修整后院的时候为了安全,郑家大门外又用石头砌墙圈出个大院儿来,做书房的东南屋也在外墙上开了门儿,方便孩童们进出,也不打扰郑家的日常生活起居。
是以,老头子整日里忙得连院子都顾不上进,连午饭都得六婶送过去:
“也不知道乐个啥?背不上来救打手棍,打人那么可乐么?还真是个老小孩儿。”
郑家三口终于松了口气,家里有个比小儿还闹腾的老人真是愁煞个人了。
邓大夫安生,瑶光又不消停了。
来念书的孩童们,每日念书辰时来酉时走,午间一个时辰回家吃饭,可现如今还有几家能吃得起午饭的?便是晚饭也多是清可照影的稀粥而已。
瑶光见念书的孩童们每每来厨房要冷水喝,便留了心,几次下来才知那是饿得发慌用冷水充肚皮呢。
看看手边的小瑞,轻抚腹中娇儿,再看看饿着肚子念书的孩童们,郑家阿瑶把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贯彻执行了一下:郑家的学堂未末时分免费提供半碗稀饭,学童们请自带碗筷。
六婶熬的不太浓稠的粥,粥里有剁碎的熏肉,还有些干菜沫子,鸡蛋丝儿用咸盐调了味道,一人大半碗,管不了大用,却能让这些孩童们不用一趟趟的跑厨房喝冷水了。
新安村小儿们上学的热情空前的高涨!
念书虽然受拘束些,先生的小棍子也打得勤些,可学堂里暖和呀,热乎乎的,就是穿的最少的刘三儿都说不冷,最重要的是中午还给大半碗的稠粥,粥里鸡蛋菜肉一样不少,香的能把自己的舌头吞下去,大半的孩童几乎都不吃家里的东西了,就靠着学堂里的稠粥就行,家里的粮食省下来,爹娘爷奶小妹也能多吃一口,还有好些孩童就是这样的粥都舍不得吃,仔细的放在桌上,等着放学回家,带回去,倒进锅里,添几碗水大火一熬,够一家人一人喝上半碗了。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