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为燕国复兴而奋勇(求全订)(1/2)
第二百七十二章为燕国复兴而奋勇(求全订)/p
老人象征着夕阳,孩子象征着朝阳。/p
一个代表死亡,一个代表新生。/p
一个全是老人和孩子的城市,是什么样的氛围呢?/p
是一种显得温和的平静。/p
孩童在乡间玩耍,老人在街口闲聊,没有所谓的欣欣向荣,也没有迟暮的暮气沉沉,两者相结合是一种让人感到温馨的平静。/p
这样的氛围下,才让王诩感觉到一种属于生活的真实感。/p
勤恳一辈子的燕国老人们经历过战火的离乱,经历了骨肉的分别,也经历了残酷的苦难,虽然身体已经老迈,但是精神已经磨练的坚韧,他们没有太多的恐惧,也没有太多的希冀,仿佛找到了人生的轨迹,坦然而从容的照料这跟自己有血缘或者没有血缘的稚童们。/p
而这些生长在如此环境中的稚童们,接受了老人们的价值观,对于襄平城外的一切都没有太大的憧憬,既不渴望功名利禄,也不期许名垂千古,唯一的奢求,可能就是想要看看自己从未见过的父母到底如何。/p
襄平城的稚童们生活的很有规律,耕种,收获,还有在张唐的教导下时不时的训练。/p
这是一座与世隔绝的城市,这里有着一群过着桃花源般的生活人们。/p
一想到自己会亲手将这些人送进中原的沼泽漩涡中,王诩就觉得于心不忍。/p
不过好在王诩知道,十五年后虽然天下大乱了,但是负责接收这支队伍的扶苏公子,最终却因为莫名的原因放弃了争霸的权利,选择了自尽。/p
所以王诩还是将襄平城的民众,划分到孤竹国的‘预备军’当中了,所以不能放任张唐这个为了复仇而活着的老鬼,把这些孤竹未来的花朵给糟践了。/p
虽然张唐这个人看似一副是为了报效燕王喜不杀之恩,知遇之恩的样子接任了襄平城,但是实际上,王诩还是能够感觉到他对大秦的恨意。/p
燕王喜是想用二十年的狸猫换太子之策,偷天换日笑到最后,而张唐如同当年的伍子胥一般,仇恨支撑着他活着。/p
这样的人,是很可怕的,尤其是这样一个人,还是个军事大将。/p
王离走后,王诩心情有些低落,索性就在襄平城多呆两天,一方面派人向南北去探查扶余和沃沮的势力范围,另外一方面是想要探查清楚襄平城的状态,以及张唐的‘教育模式’。/p
再次深感张唐的老谋深算。/p
诸子百家中的兵家,很容易被人理解成一个单纯的军事家形象。/p
但是实际上,兵家最厉害的不是军事,而是玩弄人心。/p
纵横家依靠纵横利害,狐假虎威之术蛊惑君王。/p
阴阳家以故弄玄虚和早期科学来糊弄君王。/p
道家儒家以天下至理迷惑君王。/p
法家以急功近利,立竿见影来讨好君王。/p
而兵家,通常不搭理君王,他们更注重在兵士。/p
兵家的代表人物,吕尚,孙武,孙膑,尉缭这些个人,记载中都是给君王甩脸子的大佬。/p
吕尚东海钓武王,阖闾七见孙武,齐威王千里救孙膑,尉缭更是见王不拜。/p
至于吴起,白起,李牧,廉颇,剧辛,乐毅,匡章这些兵家名将更基本上出征在外就忘记有君王这回事儿,最后导致功高盖主下场凄惨。/p
这主要原因就是,兵家与其他诸子百家不同,因为他们是掌握着军事权利的实权派,所以他们更知道,自己依靠的是实打实的战功,而非军事理论。/p
在兵家的眼中,实践才是证实自己价值的唯一路线,而如何实现你自己的军士理论,那就是要从基层士兵身上入手了。/p
士兵不是奴隶,更不是机器人,尤其是西汉之前的军队,百分之八十以上做不到‘令行禁止’这种基本军队条令,绝对服从的命令,而且春秋时期的兵士,基本上都是百姓,这个百姓不是普通民众,而是指大氏族的旁门子弟,也就是‘良家子’才能服兵役。/p
一方面是服兵役能够积累功勋,另外就是春秋时期的兵役装备武器都是要士兵个人负责的,普通民众根本负担不起装备开销。/p
但是秃了毛的凤凰也不是野鸡,就算是不起眼的氏族子弟,也各个心高气傲的,所以如何管理军队,是早期兵家主要研究的课题。/p
孙武说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不只是一种对敌人手段,同时也是一套治军体系,用权谋控制士兵为上策,用利益交换为中策,用酷吏严法胁兵是下策。/p
所以一个合格的兵家,一定是一个玩弄人心的高手,而且还是深谙底层百姓和黔首的高手。/p
春秋时期打仗有一个硬性要求,就是主将一定是国家公子级别的核心贵族,所以孙武,庞涓孙膑这些名将在春秋时期,很难独自挂帅,这种规定一方面是为了监督大将,另外一方面是要激励百姓士兵,告诉他们,他们是为了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而战。/p
这种情况到战国时期有了转变,因为春秋时期战争越来越频繁,规模也越来越大,百姓子弟死的都差不多了,不得已才从‘贱户’中征兵,这个时候,为了国家荣誉这一套就不好用了,兵家的权谋高明之处就显现出来了。/p
那就是笼络人心,让士兵为将军而战,也就是所谓的知遇之恩。/p
最显着的例子,就是吴起吮疽,吴起治军严厉,但是以身作则,跟士兵衣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