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大军出,天下动(2/6)
性』命,就要比那些平民子弟金贵,他们在大唐得到的多,自然也要复出的多!”虎毒不食子!
杜睿对待子女的态度,或许当真是有些苛责了,但是公而忘私,古人都能做到,他如何便做不到。
前世读史,杜睿记得有这么一个故事:春秋时,晋国一个叫南阳的地方缺个县令,晋平公就去问当时大夫祁黄羊说:“南阳县缺个县令,你看,应该派谁去当这个官比较合适呢?”
祁黄羊毫不迟疑地回答说:“叫解狐去,他为人公正,做那里的县令最合适了,他一定能够胜任的!”
晋平公惊奇地问他:“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你为什么还要他呢!”
祁黄羊笑着说:“您只问我什么人能够胜任,谁最合适当南阳的县令,您并没有问我解狐是不是我的仇人呀!我和他只是私人的恩怨,并不能掩盖他的才华嘛。”
晋平公觉得他的话很有道理,也觉得解狐这个人确实不错,就派解狐到南阳县去上任了。解狐到任后,果然很有治理的才能,为那里的人办了不少好事,大家都称颂他。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现在朝廷里缺少一个法官,你看,谁能胜任这个职位呢?”
祁黄羊毫不犹豫地说:“祁午能够担任这个职位的。”
晋平公又奇怪起来了,问道:“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你怎么你的儿子,不怕别人讲闲话吗?”
祁黄羊说:“可是您只问我谁可以胜任法官这个职位,所以我了他;您并没问我祁午是不是我的儿子呀!”
晋平公很满意祁黄羊的回答,于是就派了祁午去做法官。祁午当上了法官,果然能公正执法,替人们办了许多好事,很受人们的欢迎与爱戴。
孔子听说这两个故事后,十分称赞祁黄羊。[
孔子说:“祁黄羊说得太好了!他人才,完全是拿才能做标准,不因为他是自己的仇人,存心偏见,便不他;也不因为他是自己的儿子,怕人议论,便不他。像祁黄羊这样的人,才够得上说‘公而忘私’啊!”
举人才,只见公义,视仇亲的道德勇气,是国家社会人人所要培养的一种基本精神。能“公”才能去“私”,能去私才能互信不疑,这是塞堵『乱』源的根本道理。
杜睿知道,当一个王朝承平已久之后,这众公而忘私的精神,很容易被人渐渐淡忘,紧接着就会发生一些,诸如火箭干部、裙带提拔事件,更会有人打着“举贤不避亲”的旗号搞“小圈子”提拔,你用我的人,我用你的人,互相照顾,皆大欢喜,有些“火箭式干部”一查就与某些领导官员沾亲带故,难免让佳话失『色』,美谈蒙尘。
在杜睿看来,“举贤不避亲”能不能成立,关键就在孔子的那个“公”字,公与不公,高下立判。
包拯为人大公私,不谋私利。他一生俭朴,即使是当了官,有了地位,衣食住行及生活习惯,也和普通老百姓差不多。包拯曾经写过一则家训,刻在家中壁上。
家训的全文是:“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也就是说,包拯严厉要求后代不贪不好,不要欺负百姓,如果有人不如此做,那么,就不是包家子孙,死了之后也不得葬在包家祖坟。
这一著名的家训,体现了包拯不谋一家一族之利的高尚情『操』。这种情『操』,并不是包拯故意做出来,以示自己清高,而是他一生的行动准则。
早在庐州家乡做官时,包拯就以私而远近闻名包拯作了父母官,他的亲戚乡里都很高兴,认为从此有了靠山然而,铁面私的包拯秉公办事,即使是自己的亲戚犯了法,他也是执法如山这样,包青天的名声大震,包拯死后,其威名传播四方。
还有一个故事,春秋战国时期,有个墨家学派的首领叫腹,定居在秦国,他儿子犯了杀人罪,被抓了起来。
国君秦惠王对腹谁:“先生年纪大了,又没有其他儿子。我已经下命令赦免了你的儿子,先生可得在这件事上听从寡人啊!”
腹回答道:“墨家的法规说:‘杀人者偿命,伤人者判刑。’这样才能禁住杀人伤人。禁止杀人是天下大事,陛下虽然开恩,不杀我儿子,我却不能不遵奉墨家的法规。”
由于腹不愿意接受秦惠王的恩赦他的儿子被处死了。后来有人称赞说:“每个人都疼爱自己的儿子,而腹能不顾私情按法律办事将儿子杀掉,真可以说是大公私了。”
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事,自己的事再大也是小事。
杜睿不是不爱惜自己的子女,更不是当真大公私的圣人,他让杜学征兄弟从军出征,身涉险地,难道他的心里就当真愿意。
杜睿只是不想自己嘴上要求别人“大公私,因公忘私”,自己却做另一套,到时候他还怎么去要求别人,要是人人都以权谋私,这个天下岂不是要『乱』了。
杜学征等人萌荫入仕,他们既然享受到了权利带给他们的好处,自然要付出义务,这是公理。
安康公主哭的似乎比任何人都伤心,让人觉得肝肠寸断,杜睿知道,她是在为自己担心,也在为杜学征兄弟担心,汝南公主倒挺坚强,时不时安慰几句自己的妹妹。
对众多妻妾,杜睿的歉意很重,因为忙的事太多,他在出征前都没好好陪过她们。
此刻,杜睿只能一个劲儿地抱歉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