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七章 权衡(1/2)
第二天,赵括一大早来到工坊,墨风等人已经在此等候一会儿了。
乐毅三人没事干,也跟在赵括后面颠了过来。
尺子已经做好,接下来就是量器和衡器了。
这两样就不能以墨家为标准了。
天下各国长度单位虽然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是按照丈、尺、寸为标准的,还算统一,容量的差别就大了。
比如齐国,姜齐的时候以四升为豆,四豆为区,四区为釜,十釜为钟。钟是最大的计量单位了,所以孟子才会说‘万钟而不辩礼仪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而田氏的家量,则以五升为豆,五豆为区,五区为釜,十釜为钟,所以才能‘以家量贷,以公量收之。’也就是常说的‘大斗出,小斗入,’来争取民心,发展力量。
后来田氏代齐,田氏的家量就变成了齐国的公量,但是齐国各个贵族依然有自己的‘家量’,他们玩这一套玩的很熘。
除了齐国之外,其余六国也各有不同。
而墨家的容量单位是按照宋国为标准的,同时受到齐国的影响,和赵国经常使用的单位不同,赵国不能照搬墨家的量具。
赵括想了一下,命人打造了内壁长宽高各一尺的青铜容器,然后以此为一斗,定下标准。
接着按照一石等于十斗,一斗等于十升,一升等于十合,一合等于两龠的标准,分别制作出来出来石、升、合、龠的标准量具。
按此标准,一升大概相当于之前的六升,一石相当于之前的六石。
以后赵国的亩产是真正要做到不满石了……
接下来便是重量,古人喜欢以粮食作为衡量标准,比如容量是‘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实其龠,以井水准其概。合龠为合,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的标准推算出来。
一斛也就是一石。
重量单位也是如此,一龠容一千二百粒黍,重十二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六两为一斤,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
如此一来,容量单位和重量单位居然神奇般的首尾相连了。
除此之外,还有钱、圭、化等重量单位,也都各有进制。
赵国有一种货币便是以化为单位的。
赵括不打算继续按照黍米作为衡量标准,而是选用自然界中最常见的水作为标准。
不管是黍米还是小麦,无论怎么压实,中间都会有空隙,而且不同干湿、饱满的粮食,密度不同,重量不同,很容易造成误差。水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误差。
为了方便计算,赵括将长宽高各一尺的青铜容器所装的蒸馏水的重量定为一钧。
至于什么热胀冷缩,标准大气压啥的就不用去管了,这个时代还不需要精确到那种程度。
然后用秤先秤了青铜容器的重量,再秤加上蒸馏水的重量,再计算出差值,然后根据重量制作出标准的‘法。’
水是流动的,在晃动的时候难免会洒出来,试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廉颇看不下去了,直接用内气封住了青铜容器的出口,让水无法洒出来,这才得到标准的重量。
之后锻造又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制作出标准的权。
这个时期的秤叫做衡,秤砣/砝码叫做权,所以有个词叫‘权衡。’
此时中国已经出现了不等力臂秤,秤杆上有刻度,挂物品的绳子和挂秤砣的绳子可以在秤杆上移动,不需要使用成套的砝码一点点叠加,而是采用一个固定的秤砣,利用杠杠公式计算出来重量。
中国的不等臂秤比世界其他地方早数百年。
后人常言,杠杆原理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殊不知早在千年前中国先人就发现了杠杆原理,并应用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反而发现了杠杆原理的某个地区,却没有任何应用。
不过等到赵括将提竿细秤创造了出来之后,不等臂秤也将要被扫入历史的尘埃之中了。
提竿细秤相较于不等臂秤更加方便,可以直接读出物品的重量,更容易在民间的推行,历史上直到两千多年之后依然在民间被广泛使用。
确定钧的重量之后,赵括没有按照之前的换算。
以前的进制有十二的,有十六的,有三十的,有四的,计算太过麻烦,数学不好的很容易出错。
而是规定一石等于五钧,一钧等于十斤,一斤等于十两,一两等于十钱,一钱等于十铢,采用十进制。
以前赵国一石大概相当于后世六十一斤。
现在新的标准下,一石的重量在后世一百二十三斤左右,大约是现在的两倍。
一斤大约等于之前的四点八斤,也就是五倍小一点。
也好方便新老度量衡之间换算,让赵国民众更好适用。
“大王,我们赵国什么时候开始实行新的度量衡?”墨风有些激动地说道。
他有一种感觉,自己似乎要见证一个新时代的诞生,而自己,便是缔造这个新时代的一份子。
“新的度量衡先在工坊实行,以后工坊的器具全部按照新的度量衡为标准打造。至于在全国推行……再等等。”
赵括想了一下说道。
他没有下令立刻在全国各地推行新的度量衡。
一方面,制作足够各地使用的度量衡需要很长的时间。
度量衡要求无比精准,不能有任何误差,比制作兵器难度更高。
另一方面,最近赵国不断下发新命令,全国各地的官员都非常忙碌,不能再继续给他们增加负担。需要留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