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八章 向北向北(1/3)
第二百零八章向北向北
天,雾蒙蒙的,象一把遮盖得严严实实的大伞,将血雨腥风都挡在囊中。
建安八年的这个夏天,也许注定要在战火纷飞中度过了,在如雷般奔腾的马蹄声中,大汉天下的根基在一次次的冲击下,摇摇欲坠。
江东战事稍息,南阳刀光又起。
在新野至宛城的官道上,一支人数达到三万余人的军队正大踏步的北进,他们的队列整齐划一,步伐坚定有力,锃亮的刀枪和层次分明的甲衣无不在告知着敌人,这是一支训练有素不足小视的军队。
“传令全军,我们的目标是向北再向北!”在中军旌旗下,周瑜挺拔欣长的身躯象一棵高高向上的槐杨,充满了自信与阳光。
在东线战局危殆的时刻,刚刚扫平刘备叛乱的周瑜来不及庆祝,心急如焚的他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在思夺再三之后,他决定冒险出击——。不过,绕过宛城之敌北进,将无可避免的遭受到来自背后的打击,一旦前方战事不利,北上的部队就会连退路都找不着。诸葛亮的北伐部队之所以失败,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曹操从侧后方的突袭,因此,当周瑜做出倾师北上的决定时,可以想见他要面临的压力。
在二天前的出征前的动员会上,周瑜只说了一句话:“无论有多大的困难,都不能成为我们畏缩不前的借口,为了缓解东线战场的压力,我决定绕过宛城,分路奇袭许都!”
其实,已不消他多说什么,太史慈、黄忠等人早已是磨刀豁豁多时了。
北伐失败,一万三千余江东子弟战死沙场的消息让每一个出征的将士都憋足了一口气,他们在心底都暗暗发誓,为多杀曹兵,为死难的将士报仇。
身后,马蹄声碎,一员魁梧壮实的持戟武将如铁塔般逼近,人未到近前,声音已是先到:“都督,那宛城的曹仁由谁来对付!”
来到周瑜面前的这员武将正是太史慈,经过数番血与火的考验,太史慈已不再是当年石印山的那个为了争个头功而冲动易怒的太史慈了,现在的他虽然不具备周瑜那般出色的统帅才能,但他在战场上的敏锐感觉却是强了许多。
“即便是绕道,也不能不防着曹仁。”这是太史慈在接到北上命令后的第一反应。
周瑜微微展颜一笑,这是他十几天来第一次露出笑容,太史慈的成熟让周瑜很是高兴,他知道自己的身边已多了一个好帮手。
周瑜回首展颜笑道:“曹子孝可是挡在我们前面的一块又臭又硬的石头,子义可有信心碰碰!”
“当然。”太史慈脸上无所畏惧,他的声音清晰而响亮。
“好。子义你率本部留在后队,摆出强攻宛城的态势,如果曹仁敢出城的话,就给我狠狠的揍这家伙。”周瑜道。
太史慈道:“不屑都督说,曹仁不出来是他命大,若敢出城,爷爷的大戟第一个挑了他的首级。”
听得太史慈如此豪言,周瑜抚剑正容道:“嗯,我军此次北进,目的是为了策应和支援淮南战场,诱使曹操的主力回师许都,只要这个目的达到,我军就立即撤退回荆北。所以,此次北进我想让汉升摆出佯攻许都的架式。”
黄忠的八千精兵——,用这支擅长射御和远距离行军作战的部队作为先锋,周瑜的用意除了进攻之外,还更多的考虑了撤退的安全。
一旦完成牵引曹操主力西返的任务,黄忠部就要迅速的回撤,这个时候抵御曹军铁骑对于赤裸裸喜欢近战肉搏的太史慈部来说,是一个难以完成的任务,相反,弓弩作为对付骑兵的利器却可发挥远距离击杀的优势。
当年汉武伐北,李陵率五千丹杨精兵深入漠北,遭遇匈奴主力,李陵且战且退,发矢万枝,毙敌无数,如果不是在最后一刻箭枝告窘,当不致兵败成擒,自然也不会再有关于‘李陵降敌’的千古疑团,也不会有‘司马受剐’的惨痛经历!
现在的高宠军中,重建的太史慈部所召募的兵士虽然还是以豫章、泾县、阴陵一带的丹杨乡民为主,但由于这几个地方在高宠的治理下,多年来一直安宁详和,民间的悍勇习气也减了许多,故此,在战斗力上比之从前还有些不及。
相反,黄忠部则一直保持得相对完整,其中下级将校大多是黄忠一手从长沙、零陵、桂阳郡带过来的,具有丰富的作战经验,在这支队伍中有很多士兵出身越夷,擅长习射,他们是有资格和能力继承汉武北伐雄师的上佳人选。
“我们这般行事,曹操会不会相信?”一直护卫在周瑜左右的徐盛出声道。
徐盛部虽也是步卒,但由于长期驻防在水网密集的彭泽、江夏一带,于北地作战并不熟悉,所以,他的任务主要是作为预备队策应和接应其余两军。
周瑜一夹马腹,习惯了舟楫战法的他对于颠颇的马背还有些不熟悉,他一边操纵马缰稳住身形,一边道:“曹操就算是有疑心,他也架不住身边的人轮番说项,况且,许都呆着的可是当今天子,万一要是被我们迎走了,曹操这大汉丞相的帽子可就悬了。”
天空,苍茫重重,一身白色铠甲的周瑜在亲卫的保护下,很快就隐身在北进的队列中了,在他战马经过的地方,时不时的爆发出士兵们阵阵的欢呼声,对于这些驻扎在荆北的将士而言,周瑜和高宠一样是他们最值得尊敬的统帅。
八月晚的宛城。
城垣上人影婆娑,摇摆跳动的火苗将高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