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捉生记(9)(1/2)
广边军(后世赤城县雕鹗镇),此处的边墙正好扼住北面白水城(赤城县)以及向西洋河河谷的道路,东面有小道可达妫川县(后世延庆区),南面亦有小道抵达妫州城(怀戎县,后世怀来县附近),地理位置异常重要。
被碎叶军攻破后,杨守忠带着一千奚部精壮守住了这里。
话说一开始杨守忠只愿意带着契个部的部族骑兵在野外浪战的,虽然孙秀荣带着碎叶军战无不胜的战绩已经征服了他,但与大唐比较起来依旧不够看。
何况自己的部族千百年来一直挨着妫州、幽州,从北魏、北齐开始与中原王朝都相安无事,而大唐恐怕是他这个部族见过的最强大的中原王朝,若是因为孙秀荣而惹恼了大唐,他绝对对吃不了兜着走。
但孙秀荣似乎看出来这一点,他没有要求杨守忠跟着他去妫州内部,而是让他在广边军镇守。
此时的广边军城墙,实际上是一个南北凸出去,类似于中原大城外马面墙那样的构造,不过是较为宽阔的马面墙罢了,有了两侧的马面墙,中间那段城墙便成了内城,两侧的马面墙则是外城。
由于大唐的强大,以及眼下漠北并无强大的部族的现实,对于外边墙,大唐并未进行修缮,也只在有县城或军镇的地方对边墙略事修缮了一下,其它的边墙也就是设置了烽火台,用于传递讯息罢了。
由于奚人在燕山腹地,后世赤城县城的地方有大量牧户驻牧,大唐便在附近的边墙附近设置了三个据点,从广边军(后雕鹗镇)开始,从东往西依次是龙门县(后世龙关镇)、白阳镇(后世崇礼区)。
原本以龙门县的军力最多,当杨守忠的契个部修筑了白水城(赤城县城附近)后,大唐自然将防御重点从龙门县放到了广边军,那时才修建了向北凸出的马面墙。
换言之,妫州北面,北齐时代修缮过的两百里边墙到了现在,也只有从白阳镇到广边军这一段较为完整,而从白阳镇到龙门县由于都在大山里,实际上最完好无损的也只有从龙门县到广边军这一段,长度大约五十里。
清夷军都虞侯、高句丽人高庭晖接到乌承恩的命令后,立即带着一直跟着自己的三百来自东北诸夷的精锐赶到了龙门县,从那里调走两百金锐精锐后便沿着城墙向东急驶。
说起这高庭晖,历史上他与喻文景、李日越都是号称万人敌的猛将,后来都被李光弼降服,三人都先后在幽州的跳荡营的遴选中脱颖而出,李日越是奚人,喻文景的母亲是羌人,只有这高庭晖来历不明。
实际上他并不是高句丽人,严格来说他是扶余人。
扶余国被高句丽灭亡后,高句丽国王在后世吉林省扶余县设置了扶余郡,专门安置扶余贵族及其后裔,等到高句丽灭亡后,这部分扶余人一部分成了黄头室韦以及达姤室韦,一部分则成了粟末靺鞨的一部分,其余的则随着高句丽的灭亡被大唐迁到了营州一带。
孙万荣叛乱时,这部分扶余人也跟着起哄,后来自然被斩杀殆尽,余者散入汉人、契丹中不知所踪。
高庭晖就是散入汉人的扶余人,他今年才二十五岁,不过从十五岁那里就随着父母到了妫州,因为骁勇善战,他高家成了历任妫州刺史的牙兵,到乌承恩兄弟接任后,高庭晖更是脱颖而出,成了清夷军的都虞侯。
高庭晖身材高瘦,面目沉静,没有蓄须,他手下的三百虞侯军,实际上大多是在李尽忠、孙万荣兵败被杀后四散逃亡的契丹人、高句丽人、靺鞨人后代,因为高庭晖的勇猛尽数汇聚其下。
当然了,扶余人大兴时期乃在公元前后,此时的扶余人身上多半掺杂了汉人、靺鞨人等血液,有的成了渤海高氏的一部分,有的则成了辽东高氏的一部分,高庭晖便是辽东高氏的后裔。
高庭晖的名头在大唐寂寂无名,除了成为李光弼的背景略带过一笔外便再无只言片语了,不过他的后代没有辱没他的名头。
五代时的猛将高行周、高怀德父子就是他的后裔!
四月份的外边墙,到了夜晚时分,天气依旧寒冷无比,不过高庭晖依旧意气奋发地带着三百人奔行在上面,距离广边军还有大约十里的时候,他停了下来。
在城墙下面,还有他的一个小分队,都是来自靺鞨部落的后裔,最擅长在山上穿行,半夜时分,小分队给他带来了消息。
“都虞侯,我等查明白了,占据广边军的是一帮奚人,大约千人,彼等守住了四座城门”
(四座城门:除了南北马面墙的城门,还有连接东西两侧边墙的小门,就建在城墙之上,有藏兵的敌楼依托,平日是敞开的,晚间会按照规矩关闭,有敌楼的边墙会比其他地方高出许多,就算是敌楼,想要从两侧城墙上来,也需要沿着石阶而上才行)
“哦?”,高庭晖一听神色顿时严峻起来,广边军的将领他认识,那是一个同样出自跳荡营的熟契丹将领,文武双全,统兵有方,不是像杨守忠这样的部族首领一个照面就能拿下的。
这样的地方,实际上与前世诸葛亮攻打的那处由曹魏名将郝昭镇守的陈仓城差不多,易守难攻,在缺乏攻城器械的情形下,很难相信杨守忠能够在短时间拿下来。
而拿下此地后,再分兵肆虐妫州,也不是像杨守忠这样的人能够做出的。
于是,就只有一个可能了。
“整个奚人部落都出动了,若是那样的话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