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 但这次……(2/3)
很多人所担心的事情,好像也是他们所期待的事情,正要发生。就在一些人在揣测,到底是什么事,或者是如何做出应对,来个先发制人制住张延龄时。
却见张延龄的动作,不过是跟众人一样,拱手行礼恭送朱祐樘而已……
这就让人很尴尬了。
很多本来打算先一步出来奏报什么的人,此时也都好像放弃挣扎一样。
难得的。
在张延龄出席的朝议上,会有这么一团和气的时候,很多人好像也感觉出来。
原来张延龄也能跟普通的大臣一样,心平气和去参加一场朝议,我们也可以跟他和睦相处的。
……
……
皇帝离开,朝议也算是正式结束了。
这时候大臣们也轻松起来。
却见张延龄也要往殿外走了。
就在此时,李荣去而复返,很多人提起一口气来,似乎觉得自己太过于想当然,怎么可能会这么轻易,皇帝在事后也一定会找张延龄去乾清宫商议事情的。
李荣这是要回来传皇帝的话,让张延龄去乾清宫,并跟张延龄做一番私下的商议,然后张延龄所要说的事甚至都可以不经过朝堂,皇帝直接定下来,没我们这些文臣什么事,那大明朝廷就成了皇帝和张延龄的后花园……
李荣进来之后,大部分的大臣都没动静,安静看着。
却见李荣也的确是往张延龄那边走过去的。
“建昌伯,陛下提醒您,最近可要赶紧帮李大学士的公子治病,或许您有更重要的差事要做,未来不能留在京师也说不定……”
李荣不是传召张延龄去乾清宫的。
只是来提醒张延龄,要给李东阳硕果仅存的儿子李兆先治病?
还说张延龄未来可能不会一直留在京师,那就是要把张延龄派出去办事?
这话怎么不去跟李东阳说,而非要跟张延龄说呢?
还要让在场这么多大臣知道,原来张延龄是要离开京师的?
张延龄对李荣拱拱手,李荣随后也就走了。
还是很平静。
皇帝要跟张延龄说的事,这次没成为大秘密,而作为事件当事人之一的李东阳,好像也没被皇帝多重视,治病这种事,还是要靠大夫来进行,李东阳跟皇帝所交待之事最大的关系,也就仅仅是……李东阳是病患的家属而已。
而后很多人都在想,会不会皇帝还有下文呢?
可当张延龄跟他们一样出了宫门,也没人再来跟张延龄传话,今天的朝议真就波澜不惊结束了。
……
……
张延龄上了马车。
本来他应该去户部的,但他不想去,自己身为户部侍郎,仅仅是个挂名的而已。
他当天跟人有约,是去见崔元的。
崔元一直在帮他处理宁王案后续收尾的事,但显然崔元没有能力独当一面,跟刑部、大理寺的接洽没那么容易,何况还涉及到皇亲国戚。
若没有张延龄出来撑场面,崔元在大明朝没有实际的做事资格。
跟崔元的见面,也仅仅是在一处靠近刑部的茶楼。
“今天已跟刑部的一位主事见过面,意思是此案必须要先问询太常寺,若有涉及到皇室中事,该说要请示陛下,您看……”
崔元感觉到在朝中做事的难处。
名义上,事情是由张延龄负责的,但每走一个环节,都要跟六部九卿的人对接,弄不好的话还要惹来是非。
文官跟张延龄本来就不对付,他们怎可能会全力配合张延龄查案?
即便现在宁王世子继承王位的可能性近乎于无,但给朱宸濠定罪,甚至只是将其削夺爵位,都不是容易的事。
文官不同意。
就算皇帝觉得这么做无可厚非,但看起来,让朱宸濠不再继承宁王爵位,也要经过太复杂的流程,有可能会半道中止,朱宸濠还是可能会成为新的宁王……
这就很让人无语。
张延龄则显得很随和,道:“早就知道有人会给找麻烦,也就不需要给自己心里添堵,那是自寻烦恼,我们只是给朝廷办事的人,这事跟我们自己无关。”
对于张延龄自己来说,他的心态则还不错。
给朝廷办事多了,也就清楚那些文官的品性。
文官是因为偏向于宁王,或是要照顾什么规矩,再是事情跟文官有利益纠葛,才会把事拖延暂缓,才会各种虚以委蛇磨洋工吗?
不是。
宁王死不死的,有没有新宁王继位,再或是朝中有什么事,跟文官的关系本来就不大。
文官就只是职业政客,说不好听的,就算大明朝覆灭了,他们多半还是会继续当大臣,继续玩今天这套。
他们眼下对于宁王案的拖延和敷衍,仅仅是因为,站在他们文官立场上,没有必要去打破那种所谓的“平衡”,没必要去“惹事”,也没必要去帮张延龄,也没必要去给自己找麻烦,再或者是没必要改变现状。
文官办事的原则就是……
能拖着,绝对不会马上办,除非他们有政治利益上的驱使,逼着他们必须要马上办。
“建昌伯,听说陛下已下令,必须要在年底之前把事办妥,老宁王已死了,如今连谥号都还没上,宁王世子连上高王的爵位都没继承,照理说涉及到谋逆之事,就算查无实证,也不该如此拖延啊。”
崔元想不明白。
因为崔元没有在官场上混迹多久,他对于文官挡惶了解。
张延龄好奇问道:“崔兄,你跟宁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