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 经济之与苏联的合作(2/3)
收音机。袁然也把收音机送到每个学校每个医院。这年头,搞传媒可是不怎么赚钱的,即便是赚钱也顶不住这两个女人这么败家竞争。
李广曾经暗自叫险,幸亏他有先见之明。立法先行,在某个时间法院出手。以不正当竞争为由,方才平息了这场历时十多年的传媒大战。理由稍有牵强,但是这两家媒体这种只赚吆喝不赚钱的玩法,其他想介入传媒产业的商人根本就挤不进去,实在是赔不起钱哈。
两大传媒集团在多年以后也有了倾向,袁然旗下的真理传媒成为执政派的喉舌,而苏紫紫旗下的理想传媒却成了反对派的代表。两个传媒各有立场,倒是在打嘴仗中给海唐国国民培养了现代国民的意识。不过。这两个传媒集团,在某些时间段立场是可以转换的,至于为何转换,只用看执政的是哪派的代表了。
至于李广的意志如何体现,你猜呢?
需要提一下的是,新闻出版总局的局长。就是电影《第一滴血》男主角蒋则名,此人长袖善舞,极善平衡之道。
自此蒋则名从一普通政府官员。风光的电影演员,李广办公室秘书摇身一变成为一名政府的中高层官员。
在两个强势无比的传媒集团中间,这个官可不好当的。后来他能担任十多年这个新闻出版总局的局长,足以说明其人能力非常。
---------------
有关国家制度的建设,李广自认为做的还是不错的,短短的一两年,政府,法院,议会三权分立的雏形已经有了,甚至连廉政公署也已经建立。而且其他的法律法规也制定了几部。
成就感固然令人自豪。但是涉及到经济,李广就不那么爽了。
自从李广因为超前的眼光。把一千所学校一千个工厂--简称双千计划弄的严重超支。就一直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太超前了,有些头脑发热想玩大-跃-进。
又一项巨大的工程投资现在就摆在李广面前,而且这也是李广支持的,但是等到签字,李广又犹犹豫豫。
苏德战场的局势比起历史同期来说,对苏联要恶劣的多。时至今日。苏联仍未能展开反攻,尤其是北方战场仍然是被德军压着打的状态。
因此,印度洋上对苏联的补给线就显得更加重要。苏联仅仅给海唐国几十门大炮和数万条冲锋枪那是绝对不能满足李广的胃口的。而苏联现在又穷的要命,各项物资都紧缺无比,海唐国想从苏联得到更多物质上的好处,实在是太困难了。
傻乎乎的帮助苏联,那种事李广做不来,袁总理也不可能学雷锋。敲不来物资就敲点技术,盟军本来就有那么一条约定:科技合作。
经过几番外交谈判,正验证了那句话--形势比人强。老大的红-色苏-联不得不向海唐国做出了让步,两国之间展开了几项科研合作。
在旷日持久的外交谈判过程中,海唐国年轻的外交官逐渐成熟。所谓兵多能出将,一个年轻人展露头角。
来自中国东北的王绪才年轻外交官,凭借他对俄语的熟悉以及对俄国的认知,更有对俄国的仇恨(其祖死于日俄战争中。所谓日俄战争,却是在中国的土地上打的,乃是国家民族之悲哀),在谈判桌上死缠硬打,尽显一个外教官的风范。因其名字和大唐朝的外交家王玄策音相近,被袁总理赞为海唐国当代之王玄策。
和苏联之间的科研合作,说是合作其实只是好听一些。当然了,这个名义上的好听对于好大喜功爱面子的斯大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质是苏联出科学家出技术,在几个方面援建海唐国。
苏联的科技没有欧美发达,这个大家都知道,但是苏联方面的技术也是有相当的独到之处。
海唐国首先从苏联敲诈的最重要的一个科研项目就是“风洞”。
海唐从美国好不容易购买了一条野猫舰载机的生产线。但是设计生产战机可不是那么容易的,现成的生产线,最多能帮海唐国的航空工业引路。但是想真的做到研发一款战机,或者民用飞机,那需要的条件就多了去。如果认为有了一条生产线就能造飞机,就能制造新型战机,那纯粹是做梦。
尤其是李广对战机的目标并不在螺旋桨战机上。而是喷气式战机。
而设计战机,制造战机,有几个项目是必须的。发动机的重要性每个人都知道,但是苏联的水平,李广看不上眼,他另有打算。
不过设计战机,还有一项极为重要的技术,那就是风洞。
风洞。这玩意说原理的话,并不复杂,不外乎是通过风机或者压缩气体吹过一个安装飞行器的通道,从而模拟战机在不同速度下的性能。
但是,正如许多原理不复杂的东西,想建造一座大型风洞。建造一个风洞群,可是有着许许多多的技术的。
而这些技术,即便是美国航空工业最发达。也不一定超过苏联。苏联早在二战前就建立了一个世界上唯一的全尺寸风洞,截面积达到十二米乘以八米,也就是说,整架战机都可以放到风洞中做实验。
要说这种技术倒不一定技术要求最高的,也不一定是难度最大的,但是工程量却是极大,造价极高。
美国的战机都是财团企业生产的,没有老板肯花大价钱去建造这种设施。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才投资建设大型风洞。至于德国神马的,有个小风洞就不错了。根本就投资不起全尺寸风洞。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