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 飞虎名将(1/2)
李广到达唐港时,海抗军在鲍刚的指挥下打的有声有色。
要是看看地图,海抗军的处境绝对不容乐观。
唐港的北方,是大片的原野,比较适合野战。在这个方向上,鲍刚设置了两条防线,加上唐港本身,算是三条防线。
唐港的西面,是方圆几十公里的大山。海抗军在这座大山中部署了整整一个山地营的兵力。
唐港的西南方向,是一大片的丛林丘陵,二十多公里宽的防线上,海抗军也只有一个丛林营的兵力。
而唐港的东方,则是茫茫大海。
乍一看,唐港已经是四面受敌,这也是李广当初担忧的原因所在。读电报,看参谋们在沙盘上分析战局,很身处战场的感觉完全不同。十七日凌晨,李广登陆唐港,立刻就卷入了紧张的战局之中。身为海抗军的最高指挥官,李广上一刻在潜艇上时候,感受是旁观,这个感觉非常怪异。
尽管对于唐港周围的战斗,具体到班排级的战斗,李广都有所了解,也给予了鲍刚很多建议。
当他真正的站在唐港这块土地上,才从盘观者变成真正的参与者。簇拥在他周围的弟兄不再是纸面上的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李广曾经听过一位老兵所说,战场上当兵的最怕的不是死,而是当官的丢下他们跑了。国内战场上固然有为了民族生存舍生忘死的勇士,也有不少身居高位的败类。某些败类丢下正在浴血奋战的弟兄,逃之夭夭,以至于军心动荡,一溃千里。
古语有:兵是将之威。将是兵之胆。
身为海抗军的最高指挥官,李广的到达,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提高士气,他要向所有的战士们表达一个意思--我将和你们一起战斗。
两军对垒,士气为先。
登陆之后,李广直接带了警卫奔赴前线。
在唐港西方的群山中,海抗军一个山地营的弟兄正在抵挡日军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半个多月以来,在这片山区发生的战斗多达百余次。
半个月来。山地营的弟兄表面上看是且战且退。当日军一个精锐搜索联队,经过半个多月的艰难挣扎,总算打到阿拉尼山口,这才发现,前面的都是开胃菜。
日军的搜索联队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至少有一半人都是打惯了仗的老兵。但是在这座大山中,他们遇到的是对手。完全不同。要战术有战术,要训练有训练,要装备有装备。论作战意志,比起这些自认疯狂的日本鬼子还要强悍。而且这些对手们的进攻手段设伏手段变化万千,小鬼子稍不留神就得留下些零碎。
这种打法,鬼子极不适应,小刀子割肉疼的厉害。鬼子想报复,但是对手根本就不给他们拼命的机会。所有的袭击都是短促激烈,有连排级别的埋伏。也有单兵的冷枪。有时候鬼子想咬住海抗军的尾巴,但是一个疏忽就再次被打个埋伏。
这一路上鬼子根本就没有打什么像样的仗,被耗的有些神经麻木。等到了阿拉尼山口,日军指挥官才发现近千兵力已经去了四成。
阿拉尼山口是锡兰中南部通往东部沿海-唐港的一条重要通道。扭曲的群山中,有三条山路全部在此汇聚。只要能够占领阿拉尼山口,那么,日军兵锋就可以直指几十公里外的唐港。
茫茫大山中。海抗军能够选择的阻击阵地不少,虽然阿拉尼山口地形不错,但是这里已经是最后可以依托的地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仅仅是这么一处阵地,对于防守方来说已经相当危险,情形不容乐观。
但是打仗不是搬教科书,山地营营长佘劲松敢于把阵地选在此处也是有着充分的考虑的。
佘劲松在海抗军中有点特别。在海抗军的陆军中,团一级的三个军官,有两个都来自原来华军的德械师--苏青和鲍刚,另一个是杨维武。出身特种小队。
而营级军官中,比例最高的是广西人和原华军军官。要知道,李广刚刚起家时就从广西用钢铁“换”了一批保安团。另外在上海时,也救回了几个德械师的官兵。
相对的来说,这些人素质不错,而且在海抗军中时间也长。因此营级军官几乎全是这一批老兵。不少人从军已经有十多年的经历。加上在海抗军中多年的军事理论培养,无论是资格还是指挥水平都是海抗军的上选。而佘劲松则是徐战从桐柏山送到海抗军的一个山村农民,读过几天书,但是从未有军事经历,更不要说上军校了。事实上,沙劲松也是唯一的非广西籍,非德械师出身的营级军官。
和其他的营级军官不同,佘劲松今年尚不足二十二岁。在海抗军所有营级军官中,除了装甲营营长秦湛,他是最为年轻的一个。更厉害的是,这个年轻人参加海抗军只有三年,而且只有在索马里参加过一场战斗。这样单薄的经历,能成为营长,足以说明其超人的军事能力。
在整个海抗军,无论海陆空,以李广看,能称得上军事天才的唯有佘劲松。
但是,佘劲松毕竟年轻,又从无指挥高强度战争的经验,甚至战场经验还不如一些老兵。是不是三国的马谡,战国的赵括,还需要战场考验。
阿拉尼山口扼守要冲,更关键的是其地形特别。这里有着大致平行的四道山梁,四道山梁中间夹着三条山路。
而最外的两道山梁则向着唐港方向延伸的多一些,仿佛大手护住了内部的两道山梁。
山梁所夹的三条山路,在阿拉尼山口汇聚成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