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可能的盟友】(1/2)
中国总参谋部莫名其妙的“宴会邀请”和第一骑兵师进驻呼伦贝尔,这一组矛盾的信号让法国和**驻华公使开了个“碰头会”。
作为欧洲最具“传统友谊”的两个协约国家,也作为此次大战中与同盟国直接作战,大片疆土沦为战场的国家,康蒂和库朋斯基“自家人知自家事”,在对华关系的共同问题上,渐渐的说不到一块儿去了,需要两位驻华公使协调彼此利益。
军事物资的短缺,让**在中国国防军骑一师打破1911年中俄默契,进驻呼伦贝尔的行动,以及之前只可能是中国国防军搞出的“尤格吉庙惨案”,还有中俄蒙会议中,中国代表陈箓越加强硬的要求外蒙“撤销独立”,然后,“中央政府可以考虑在一定条件下给予自治权利”。中俄蒙谈判本来就陷入僵局,**借口中止谈判,无非是出于“讹诈”的习性,指望通过强硬态度的表达来压迫中国政府就犯,却并未在军事、**、经济上作出相应“强硬”准备。所以,当中国人也强硬起来时,**就慌了神儿。
协约国家的首脑们虽然在“马恩河战役”之后就对最终胜利抱有信心。可是,信心是一回事儿,对大战的规模、烈度估计不足,军需储备数量严重不敷战争需要的情况已经急迫到非解决不可的程度。
俄军,战前为每门75炮储备炮弹数量为1000发,实战中,这一储备量在十二天之内就消耗殆尽。俄军步枪储备量在1914年11月就消耗一空,不得不寻求日本军事工业的帮助和“从美国进口”。这里需要说一说,**的制式步枪与美国有一些渊源,比如早前俄军装备的别旦式步枪,实际上是**陆军上校别旦在美国武器公司的成熟设计上,稍加修改后定型,首先由美国的武器公司制造、装备俄军。而陈旧的11口径别当步枪,已经被用来装备俄军前线部队了。
截止1915年2月,**工业每个月仅能为军队提供30000支步枪、216挺机枪、120门火炮,5000万子弹和40万发炮弹。这一数量仅能满足部队消耗量的十五分之一。
法国同样有弹药供应危机,大战爆发后的第二个月就赶到弹药匮乏,同样以75炮弹为例,法国工业能力在未能完成战争转型之前,也只能提供需要量的十五分之一。到了去年11月,法国的步枪和炮弹供应中断。再到上个月,整个法军缺乏七十万支步枪和一千五百门75火炮以及天文数字般的弹药量。
反观德国,因为战争计划精密、国防工业动员能力强大、原料储备较为充足,到1915年1月,每个月能为军队提供十万支步枪、八百挺机枪、二千九百根炮管(等同于相同数量的火炮)和七百五十万发炮弹。在强大的军事工业能力支持下,德军率先就战争对技术化要求的升级而让每个步兵师辖炮兵连从9个增加到12个,工兵连从1个增加到3个。
数量一对比,这场战争对交战双方士兵们而言,本质也就出来了。协约****是用**与德军的炮弹对抗!对协约国家的首脑们来说,麻烦也出来了——协约国家不能扭转这一局面的话,将会在优势战略地理和战略资源下因为工业战略布局和转化,而输掉这场战争。
法国和**如何去改变工业体系适应战争需要,对两国驻华公使来说,并不需要去关注。他们要关注的是,在中国政府和军队的强势要求下,如何避免协约国的俄军在远东与“准备加入协约的”中**队爆发战争?
俄军在坦嫩堡战役中丢掉了一个半集团军,为了弥补前线的战损,中亚、远东军队次第调向欧洲,储备弹药也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优先供应欧洲战场。此时,俄军在中亚、西伯利亚和远东滨海地区,仅有十二万三千余驻军,虽然可动员兵力达到七十万人左右,却没有足够的武器装备他们,更没有足够的弹药储备来应付与中国人的战争。. 山东之战表明,与中国人的战倡是消耗巨大的“现代化作战”。
换言之,就算中国政府立即宣布外蒙为叛乱,派遣军队进攻外蒙,**人也不敢把中国政府“咋地”。
**虚张声势的顽固态度,让法国很苦恼,越发觉得**人太不“知情识趣”。此番派向林西的武官调查团中,法国武官白利索上校就得到明确指令——“应付即可”。调查结果显示,是巴布扎布叛军在巴布扎布离开尤格吉庙后发生矛盾,酿成内讧。这一结果最有利于法国,至于**究竟如何?是否如**通报中的那样是中**队制造了**,需要法国人去关心吗?
“据前线的报告和军事情报间谍报告分析,德军在法国北部地区正在转入防御,大量的兵向东方转移兵力。1915年春天,德军将在东线发起进攻。就远东的局势而言,我国政府在尊重**在蒙古地方的特权基础上,更加希望**能够从内蒙古地区的泥潭中拔出腿来,以全副精力对付欧洲的战争。此时,采取保持与中国均势的战略,让中国和日本在满洲问题上消耗过剩的经历,对协约国事业来说是明智的,对**利益在未来的伸张,也颇有益处。中国人有句老话,鹬蚌相争则渔翁得利。”
康蒂不能说太多,简单提点几句就成。否则,很可能会造成两国驻华公使之间的不愉快。
法国公使的话是一个信号,一个法国政府对**在远东作为不满意的信号。可是,**能让中国在中俄蒙会议和加入协约会议上得逞吗?不能!
从经济利益来说,蒙古和北满给予**的利益微乎其微,**在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