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章 罗大哥诊所(1/3)
唐顺准备同时开启10个培养器,10个培养器的实验规模需要科研资金大约1亿人民币,对医学课题来说,这已经是天文数字。
但是杨平觉得唐顺太保守,10个培养器肯定不够,后续一定需要追加,与其中途追加不如一次到位,杨平建议唐顺同时开启100个培养器。
按照目前的成功概率,100培养器只能成功几十个,这几十个,每个阶段需要取一个标本去做切片观察,所以耗费的标本数量也非常多。
但是100个培养器,科研资金需要10亿,杨教授这是胸有成竹呀。
既然杨教授这么支持,唐顺也不再小里小气,他立刻将实验规模扩大,一次性同时开启100个培养器,目前占据一层楼的干细胞实验室场地肯定不够,为了放置这么多培养器,干细胞实验室再增加一层楼。
别说增加一层楼,就算增加一栋楼,在三博医院,也就是杨平一句话的事情。
至于资金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杨平的专用科研基金,单单欧洲公爵基金的捐款就是十亿欧元,虽然这笔钱是分期到账,但是已经到账也有几亿欧元,何况后面还站着一个财团-——安宁集团。
即使没有这些捐款,以目前锐行集团的财力,拿出十几个亿,不是难事。
按照杨平的要求,唐顺将整个实验铺开。
细胞分裂的方式是指数分裂,速度非常快。很快,培养器中的干细胞出现肉眼可见的形态,很小,只有芝麻那么大。
100培养器,有39个成功培育出有形态的器官胚芽,还有61个只是培养出散落的细胞堆。
唐顺将成功的31个标本,每个时期取一个标本用于观察,最后还做成切片放到显微镜下进行结构解析。
而且借助南都医大数字医学实验室的数字人技术对这些标本进行对比与研究,将它们的结构弄得清清楚楚。
可以确认,这不是散落细胞的集群,而是一个拥有自己结构与形态的器官,芝麻慢慢变成绿豆,绿豆变成豌豆,当培养出来的肌肉有豌豆大小的时候,已经肉眼可见肌肉的形态。
“唐博士,你看,它们形态饱满,表面光滑,与其它的细胞堆完全不一样。”研究员也看出了不同。
唐顺激动地盯着透明舱里的肌肉“苗子”:“即使用肉眼可以判断,这不是散落的细胞堆,而是一块肌肉,只是它还很小,刚刚开始萌芽。”
不管多小,一堆砖头与砖头搭建的小房子,在外观上区别还是很大,即使年轻的研究员也能够肉眼识别。
当听到唐顺说这是一块肌肉的时候,几个研究员瞪大了眼睛,他们不敢相信,自己这个实验室真的可以培养出一块肌肉,离体人工培育单独的器官,这可是目前世界上众多顶尖实验室还不敢想象的事情,它们充其量都是通过修改基因与寄生的方式在动物身上培养器官用于人体移植。
比如在猪身上培育修改基因的心脏,然后将心脏移植给人类,目前美国已经做了好几台这样的手术。
但不幸的是,这种方法目前也不成熟,心脏移植后,病人最长的存活时间也仅仅几个月而已。
唐顺将一个已经成形的肌肉“胚芽”用镊子小心翼翼地取出来,做成切片放到显微镜下去仔细观察。
结构已经越来越清晰,果然这不是一堆细胞,而是细胞构建的肌肉,虽然很小,但是它的结构跟正常肌肉完全一样,而且里面居然培养出穿梭其中的血管与神经。
通过观察,这种方式单独培养的肌肉,与胚胎中的肌肉结构差不多。
因为这块肌肉依靠营养液提供氧气与营养,它的血管系统还没有血液的灌注,处于非充盈状态,所以血管并不是理想的管状形态,而是一种扁平的潜在腔隙结构,这印证了人体科学的一个规律-——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功能反过来会影响结构。
毕竟这是离体培养,所有氧气与营养来自于营养液,以后等到肌肉成长到一定形态,还需要使用专门的人工心肺机帮助肌肉建立一套人工循环,这套人工循环机器将预留各种口径的动脉与静脉接口,通过人工管道与肌肉的动静极静脉相连,形成一个人工循环。
在人工循环的影响下,扁平的血管将获得充盈张力,过一段时间之后,血管慢慢地恢复管道结构形态,血管壁的厚度与弹性也会趋于正常。
杨平的实验室计划上也提到这一点,并且给出了具体的指引。
杨教授的实验计划居然预测到有关实验的所有问题,并且给出了解决方案,这需要多么强大而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
在理论上,以人类的大脑无法企及,可是他就是做到了。
唐顺惊叹不已。
按照这么计算,以后培养肌肉的实验设备不应该是这些设备,而且应该专门设计出一套设备,以适应实验的需要。
在唐顺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杨平打电话让他去办公室,将另一份a4纸送到唐顺面前。
“这是实验机器的图纸,因为我们是第一次实验,所以只能借助现成的机器,下一次实验就需要用到这些专门的机器,这是一套完整的设备图纸,你拿去看看,然后联系锐行公司,交给他们的工程师去开发设计。”
唐顺手里捧着这份图纸,感觉手里沉甸甸的,捧的不是一叠纸,而是无价的黑科技。
跟着杨教授这么下去,要不了几年,自己就能够成为世界最顶尖的干细胞科学家,超过自己的导师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