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约法三章 招募贤才(下)为星灵大主教打赏加更一章(1/2)
阎象拿着陆衡的‘尚方宝剑’!
哦不是!主公佩剑,一路南下首先抵达的就是泾县。
泾县太守是严畯,此时的严畯正在忙着亲自带着工匠疏通水渠,严畯来利用水渠灌溉,来缓解江东的旱情。
严畯根本不知道阎象的存在,也没有什么十里迎接什么的,只看到两个锦衣卫在跟着一个文士身边,也没多问。
其实从秣陵一路到泾县,阎象十分的惊讶,在陆衡的领地下,百姓已然恢复了生机。
成片成片的农田,一望无际,阎象认为这是陆衡的老巢才会这样。
袁术那么残暴,可在寿春边上也还是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的,因为军队要吃饭的啊!
阎象穿过了泾县,一路往南进入了豫章郡,阎象没有见到华歆、步骘等人,豫章的繁荣让阎象更加惊讶。
以阎象的情报来看,当然知道豫章是陆衡比较后期才占领的领地,短短几个月就回复成这样,简直不可思议。
豫章已经是如此繁荣,那陆衡真正的老巢,吴郡会如何?
阎象根本无法想象!
当然阎象在豫章也听闻了东冶之事,立刻往东前往东冶,阎象觉得找到了陆衡的虚假一面。
东冶被屠,陆衡肯定会放弃东冶,甚至放弃会稽南部这个贫穷之地。
自认为抓住陆衡也只是枭雄之一的阎象,一路马不停蹄前往会稽。
当阎象在会稽新县,看到了大批的灾民,他们都是淮南旱灾的难民,被陆衡迁移至此。
新县建设时间太短,只能收留一部分难民,这里只是中转站更多的是要前往东冶城。
魏腾和阚泽正在安置难民和赈灾,忙的不可开交。
这个时候,阎象才知道淮南甚至中原大旱的消息。
阎象深入难民,了解刘勋的意图,甚至阎象都知道是那个人向刘勋献策!
阎象完全没想到,陆衡完完全全的接收了所有淮南难民,不止淮南、徐州、汝南、兖州、都有难民!
阎象第一次陷入深深的震撼!
以阎象的智谋,当然知道难民代表着什么,这是源源不断的人口!
可这样的人口,不是想吃下就能吃下的!
必须要有足够的财力、物力,甚至一个不留神,就会产生暴动,所以说难民是一把双刃剑。
当势力吞下了所有的难民,需要用源源不断的物资来润养,消化变成自己领地的百姓。
那就是源源不断的兵员、产出赋税等等。
可当无力照顾这些难民,一人一张口,吃不饱的难民很可能产生暴动!
所有在这个时代,势力弱的诸侯,往往选择的就是刘勋的这种办法,把难民赶往别处,眼不见心不烦。
当初袁术可就没少做这样的事情,阎象自告奋勇参加魏腾、阚泽的赈灾。
当阎象和百姓一起到了东冶,见到的是另外一幅样子,东冶城百废待兴,整个城池没什么人气,百姓也不是很多。
阎象见到了老头子王朗和虞翻二人,他们正在为接收难民做准备,整个东冶被分化的有条不紊。
一一接收难民,东冶城经过屠城的惨剧,有着许多的空置房间,农田等王朗会一一分田,分治百姓等等。
阎象和王朗、虞翻谈论了很多,包括东冶的恢复、难民的安置、如何赈灾等等,相互收益良多。
从王朗的口中,阎象还知道了江东书院的细节消息,江东书院在江东现在十分有名,阎象只是耳闻,还以为是一般的书院。
从王朗口中阎象才知道自己完全错了,陆衡的确是诸侯,可也的确在为百姓做事,为百姓谋求一块世外桃源,陆衡真的一步一步的在做。
阎象把江东书院,作为验证陆衡的最后一站,阎象对江东书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东冶逗留了快一个月,当赈灾的难民走上正轨,阎象向王朗求了一匹快马,直奔秣陵的江东书院。
在书院中,阎象看到了名士盛宪,看到了寒门子弟、平民小孩在那朗朗的读书声、看到了江东书院门前的门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这是陆衡在江东书院成立那天,亲自写的门联,揭视着陆衡对书院里学子的期望。
时不时有学子朗读声传入阎象的耳朵,阎象看到一个个农家学子,穿洗的发白衣服的,甚至只有一双草鞋,也在书院里认真的苦读。
看着一个个在书院里的寒门学子,甚至是普通百姓的小孩,阎象想起自己求学的时光,日夜艰辛的苦读,为了一本经书,求当地大儒指导的日子。
还有武科生,一招一式,一枪一刀,都揭示了这个书院的生机勃勃。
想到一路游历江东,回秣陵的路上很自然的路过吴郡!
吴郡的繁荣,隐隐有当年盛世洛阳的影子,百姓洋溢着快乐的笑容,繁荣的商业街,小贩的叫卖声。
这样的场景,只有在几十年前的东汉才看的到,那时灵帝还未驾崩,百姓虽然过的清苦,还算安居乐业。
只有东汉上层在勾心斗角,宦官、士族、外戚斗个不停,党锢的始末都还没有蔓延到底层百姓。
总比现在吃了上顿没下顿,甚至灾难之时还要易子而食的境地要好的多。
而阎象自己,看到陆衡麾下文武,没有勾心斗角,没有那重重的龌龊,陆衡驾驭属下能力可见一般。
阎象真的开始相信陆衡是真的想在这个乱世,打造安居乐业的一个室外桃源。
而且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