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章 中苏间的再次外交较量(1/3)
第一百二十六章中苏间的再次外交较量
武昌,中国航空研究院,一份绝密文件出现在白发苍苍的院长冯如桌面上。五十二岁的冯如已经是满头白发,佝偻着腰仔细的翻阅面前的这份从德国弄回来的资料目录。没错,真正的技术资料能装满一个书房,紧急从上海飞来的飞机,刚刚降落在机场上,情报部门的工作人员,正在做交接。德国人真是下了血本,为了得到中国的雷达等一系列相对先进的技术,最新的铝合金技术,最新的增压器技术都拿了出来。一直没有解决增压器问题的航空研究院,这一次算是捡到宝贝了。德国人在这方面的技术,丝毫不亚于欧美国家。
日本的三菱造不出好的增压器,中国同样也面临这个问题,只不过先走一步的中国,在这个技术的积累上要强于日本。有了德国的技术引进,突破瓶颈指日可待。
搞技术的冯如,这二十多年来有一种跟不上方大帅节奏的感觉。就当今中国的实力看,目前的航空研究中心已经做的够好了。但是一直以来,不管冯如领衔的上千名国内外技术人员拿出何种研究成果,方剑雄总是很急迫的提出了下一个要求。
太行系列风冷式发动机,从1型到正在研制的6型,方剑雄差不多拿着鞭子在后面催。反正要钱给钱,要人去找,要买什么只要能买到的都去买。这二十多年,冯如兢兢业业守在武昌。从来没有叫过一声苦,也没提过什么特别的要求。
这一代中国科技人员的优秀品质,在冯如身上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与武昌航空研究院并立的是北方航空研究院,这家研究院由王助、巴玉藻发起,研究方向是液冷发动机,侧重点是为打飞机的发动机搞研发。相比武昌这边,北方研究院的条件就差了许多,因为是与周学熙的北方工业集团合作的研究院。方方面面都无法跟欧亚集团的资金和资源相比。
冯如还在研究这份目录的时候,秘书送来两份绝密的电报,打开一看之后冯如泛起苦笑,自言自语道:“果然是跟不上扶帅的节奏啊!优先研发喷气式航空发动机。”方剑雄这份电报的内容很明确,活塞式发动机必将被更先进的喷气式发动机取代,德国人已经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技术积累。这一次中德交易,德国人拒绝出让这种新式技术的研究资料,三年前就已经启动该项目的武汉航空研究院。失去了一次验证自身技术发展的机会。打开另外一份电报,冯如有点恼火了,怒道:“搞什么搞?又要开发新机型?”
第二份电报是海军方面转来的。日本正在研发一种新式战斗机。性能不比正在服役的雨燕-3型舰载机差。海军的意思,研发一款全新的战斗机,配备功率更大的发动机,一定要让日本的舰载机还没服役已经落后。话说这个要求有点高,目前世界上各国的战斗机之中,雨燕-3型也是顶尖的战斗机。海军还要求尽快拿出新式鱼雷机的样机。这个要求倒不是太过分,因为已经研发了好几年了,差不多已经能拿出成品。
海军是武汉航空公司的大客户,冯如得罪不起。不过要提升雨燕-3型的性能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消化了德国的增压器技术。给雨燕-3型装上就能全面提升该型战机的性能。改型飞机在设计上适应性没有什么难度,关键是解决两个核心问题。第一是增压器,第二个新型的航空铝合金。从海军的电报看,日本人研究出了新的铝合金,看来要催一下芜湖方面的欧亚集团冶金研究院了。
不提冯华的纠结,中苏之间的秘密接触终于到了实质性的阶段。很明显,苏联不甘心,但是又不想打。一个步兵师被洗掉,仅仅逃出去不到一千人,卢金回到国内就被某部门请去喝格瓦斯。好在卢金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将解释重点放在整个战斗的过程,果然引起了斯大林的注意,卢金得以面见斯大林详细汇报这一次战斗的过程。
“他们的坦克速度很快,我军在行军的过程中不断遭到敌机的袭扰,差不多半个小时就有一次,这导致我军不敢走大路。中国空军的战斗力很强,侦查能力也很强,我炮兵从开炮到敌机来袭,不过三十分钟的时间。我军装备的76毫米加农炮,从正面无法击穿敌军坦克的装甲。敌人发动装甲袭击的同时,往往伴随空中支援。中国军队的作战方式,给人一种很强的立体感。……。”卢金在斯大林的办公室里整整呆了一个下午,苏联军方高层全体到场,就是听他的战斗过程汇报。
听完卢金的汇报之后,斯大林跟往常一样,让别人先发言。一干人等先后谈了看法,但是都没有引起斯大林的重视。轮到朱可夫发言的时候,斯大林用充满期望的眼神看了过来。朱可夫是肃反扩大之后提上来的高级将领,斯大林对他期待很高。
“很明显,中国军队的技术装备已经领先于我们,并且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这一点从他们仅仅依靠一个机械化师就轻易的冲散了我们一个步兵师就能看的出来。根据卢金同志的讲述,我的观点很明确,中国人正在采用一种新的战术,这种战术最大的特点,就是多兵种的立体协同。我认为,情报部门应该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我们应该尽快的掌握中国人新式坦克的相关性能数据,我们还应该尽快的掌握中国人最新战机的相关数据。从过往的战斗中,我们不难看到,空军在未来的战斗中的作用正在明显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