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章 明武六年(2/3)
的重要性的确非常大。其一,他是自己起家的地方,全国都非常看重。在大周当官,关中和凉州就是很多人打破脑袋想要钻进去的地方。其二,赵军南下后,如不出意外,大周就要全力以赴的去争夺中原了。到时候,朝廷绝对不能被西鲜卑牵制住。凉州防线,就是为了预防于此。
迁民,只是第一步,发展是第二步,后面还有很多计划,都需要来一点点的布置。
想到这里,高诚微微摇了下头,此事定下来了,先不考虑,还有其他的事要安排呢。
“御史府和廷尉寺准备的怎么样了?不出意外的话,最迟十月末,科举射策完毕之后,就要准备府寺下县的工作了。”
看到高诚目光转过来,杨懿当即稽礼道:“陛下,御史府好说,官吏准备没太大的要求。各郡、县的主官,臣与蔡师都议定了一份名册。吏员目前也挑选了六百多人,待到科举过后,再选用一些年轻才干,足以保证台寺下县的初步完成。”
“廷尉这边呢!”
杨懿说完,高诚就看向了阎忠。
随着御史大夫蔡邕的年纪越来越大,杨懿这位御史中丞,也基本上挑起了御史府的大梁。而且,不论是蔡邕还是自己,都对杨懿的才能有着非常高的赞扬。
而阎忠,则就是实实在在的老臣了,还是出身凉州的名士。
“陛下,廷尉这边吏员倒是好说,实在不行可以将县狱的人编进来,也能暂时用着。但是这地方主官,臣实在是没办法啊。上林学宫、太学,臣天天跑,可季谋那边也没办法短时间教出这么多学生。”
“唉~”
高诚暗叹了一声,这倒也怪不得阎忠。虽说他能力一般般,但名望不低,管理廷尉寺这么多年,也没出过什么岔子。关键还是人才不足啊,当年对法家学派,有些疏忽了。不然,再不济也不置于出现现在的局面。
“法衍那边暂时有多少可用之人?”
“回陛下,臣与季谋谈过不少次。以他对自己学生的了解,三个廷尉司的主官倒是足够了。二十四位廷尉署主官,也有十六人能够胜任,其余人就只能充任县邑上的廷尉平。纵是如此,县邑这边起码还差了近二百人。”
“两百人?”
高诚眉头一紧,言道:“这样,从廷尉寺里抽调些良才,先把郡上主官凑齐。吏员这边,爱卿与阎相稍后商量一下,地方的狱吏关系复杂,可以用但不可以全都用,这其中的比例把握好。至于县邑主官,实在不行也先让地方的人担着。只要把架子搭起来,朝廷有的是时间来替换官吏。”
“臣遵命。”
“嗯,趁着这断时间,诸位爱卿都好好准备。尤其是调查司、御史府,都要动起来。台寺下县一事,绝不允许出现差池。”
“臣等谨遵陛下命!”
——————————————
次日,高诚又召见严颜、贾诩、徐荣、苏则四人,在静室密议。
相比起昨日召见文官,军方奉命觐见的人更少。但他们四人,足以代表整个军方势力了。
严颜作为周国大将军,又是益州人士,既代表着在京将领、守备军将领,又代表着益州将领。而贾诩,则是代表了整个总参寺人员。苏则不多说,代表的自是元老一系的将领。而徐荣,则代表着原魏国一系的将领。
倒不是自己想分的那么明白,而是在自己称帝之后,军方人员就纷纷开始寻找自己的派系。这种情况的出现,亦是必然,自己根本无法阻止。不过好在天下还没一统,益州派系的将领也在逐渐融入其中。
静室内放置着一张巨大的沙盘,比起去年,上面又多了不少小零件。未来每一年,这张沙盘之上,就会多出些许物什,直到全天下的一山一水,一城一邑,都纳入其中为止。
“严卿,各部的调动,都差不多完成了吧。”
“回陛下,自河洛归来的大军,都已经抵达指定位置。第二骑兵军也进入河东,第十军也已进驻蓝田。”
高诚点了点头,言道:“嗯好,调查司那边可否查出来赵军到底什么时候南下?”
“陛下,赵国君臣也还未定下来,奉孝也没办法确定赵军具体南下的时间。不过,最大的可能便是今岁春耕过后,或是秋收过后这两个节点。”
贾诩说道。
旁边的徐荣,也开口言道:“最大的可能应该还是秋收之后。去岁赵国北退鲜卑、辽国,南取洛阳,来回调动的兵马不下二十万,民夫征调更多。虽说冀州富庶,但应该会等待几个月,在秋收后再南下。如此,成算也更大一些。”
“还有一种可能,趁着春耕完毕,征召民夫聚集粮秣,在秋收前南下,然后就食中原!”
苏则亦言道。
贾诩眼前一亮,看了眼苏则,后礼向高诚,说道:“征西之言,不是没有可能。国朝大军以王师自居,故而自改制之后,便再无就食于敌的行为。但赵国就未必了.....”
“怎么样?”
高诚也是扬着嘴角,看向严颜和徐荣,笑言道:“若是朕,也当以此法行之。大战一开,赵军锋锐正盛。曹操即便是有万千谋划,也会选择避其锋芒。如此,赵兵就食于中原,必能大大缓解后方粮秣输运的压力。”
“就食于敌,确实是良策。不过,袁绍会如此不顾及中原百姓的民心?”
“文良,再怎么顾及民心,也要先打下来再说。地盘还未到自己手上,何必替别人考
第2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