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6章何苦如此(1/2)
“是否要验证真伪?”
百将有些恐慌,“末将不敢,恭喜范将军再度出山。”
百将立刻示意手下的士卒放手……
看着范目一行人离开的身影,这位巴人少年楞在当场,久久未曾移动,直到石屋喊出他的名字。
巴人少年回到石屋,见母气色烧好,脸上终于再次浮现笑容,此笑容明显比逃奔时的那次要笑的开。
“儿,那医者为何去而复返?”
“有位长者救济。”
“儿,可知巴人男儿谚语?”
“有恩必报!”
“可,母……”
女人那有些憔悴的脸上却溢出不容置疑的神情,那是一份刚毅,柔中带刚的情绪。
“乃此次东伐楚之将。”
女人忽然明白,明白巴人少年的意思,欲报恩,必定不能行孝心。
女人思虑片刻,眼神中透着一份独有的倔强,“恩孝不能两全,为母愿吾儿乃一知恩图报之男儿。”
或许细想难以就此顺服其子,便道,“若吴大婶孤苦无依,将要至此,与母倒可为伴。”
军营内不断有男丁入伍,有领汉军之服,有在领戈矛的,还有的在领干粮,因为此次出征是乘船沿江汉而下,故而干粮显得尤为重要。
这些初入军营的男子脸上还带着复杂的情绪,有的懵懂,有的憧憬,更多的还是茫然。
不知道此去会不会将小命留在异国他乡,茫然中带着恐惧。
看着这些形形色色的人,范目驻足良久,直到身旁那名随从提醒道,“将军,范将军?”
连叫几声,范目才回过神,欲继续向前走,忽然想起什么,“可知船只集合处?”
随从指指营地东方,一脸的诧异,“将军为何不去中军大帐?”
“大帐内不过几张长案,屏风、沙盘而已,有何急着瞧,先去船舫。”
范目如此说着,迈步改变方向。
放眼望去,船只多为渔民小船,大小不一,新旧不一,样式不同,看到这里范目眉头微皱。
心中担忧之色更重,如此大小不一,形式迥异的船只漂流在江面上如何形成十万大军东流而下的威势。
看到这些范目更加坚定内心的想法,此次东征如无良将后果不堪设想,彼时别言威慑江淮三王,恐有去无回,极有可能十万大军皆沉没于江中。
范目自然知道巴蜀之地不算小,能人异士不在少数,或许他们隐藏在深山,藏匿于丛林,但目前至少没有比他范目更强者。
如果没有比他范目强的将来带领,范目那心中便有一股不可忽视的情绪,十万巴、蜀、汉中之人的命运绝不能有“湿”。
长时间带领一部族的发展,久而久之会有割舍不掉的情感,这种情感让范目本能的为这次将领的人选上心,这亦是征兵为何范目会出现的原因。
看到这一幕,范目开始下令将这些大小不一的船只统一起来,选一标准,取大小相差不大的船只保留,其余统统归还渔民。
数量不够,便命军匠立刻打造,此举立刻遭到其余将领的不满,甚至是那些渔民的不满。
此时范目仅仅作为部族长的身份前来,并非将军,此时来到朐忍城外的大营寨内的人,并非只是范目所在部族。
整个巴郡有无数个部族,大的部族就有七八个,范目只是其中之一,更何况还有汉中、蜀郡中来的壮士,甚至亦为部族长。
岂会全部听范目的,他们费力弄来的船只岂容他人七手八脚的瞎比划。
随从不解道,“范侯,明明乃一悠闲侯爷,何苦再添军旅之苦?”
范目在汉王刘邦还定三秦时急流勇退,为此刘邦封侯挽留依旧离开还乡,如今数月过去,为何又要披坚执锐。
这点随从并不理解,故而有些替范目感到不值得,看着那些部族长对范目的窃窃私语,他有些来气,甚至在范目巡视船只时,跑去和他人辩论,最后居然动其手来。
将自己随从从其他部族的威胁中救出后,范目没有给予安慰,而是劈头盖脸的一阵怒骂。
范目道,“吾为何不愿从汉王继续征伐,而返乡乎?”
随从低着头不敢说话,范目又重复一句,“可知否?”
此命随从家臣有些委屈道,“范侯乃为巴人部族而战,既出征之意已达成,不愿再为个人名利而屈心。”
范目曾为部族人讲述过他为何为汉王阻劲旅,何以又急流勇退,一切在心,并非汉王不好,汉王的确乃英主,可范目此生所求非个人顶尖荣耀,乃为巴人千万男儿开路,仅此而已。
范目本人更喜欢游历于巴蜀秀丽山川之中,酷暑树下乘凉,严寒之下燎炉旁,一樽酒,一碗炖野肉,三五之士辞赋狂。
如此才是范目所求。
“可为何今日?”
范目道,“昔日还乡之因,即乃复出之果,巴蜀之十万子弟性命,目岂能无动于衷。”
每个人心中总难免会做些不太愿意的事,范目返乡,自然是不愿继续在功业中滚爬,清静自然才是他的追求。
随从的家臣还是不解,“如此,违背初愿,岂不委屈范侯爷之心,实在不值。”
范目道,“并非一无所取,吾范目为将,汉王已许诺条件,不必登陆征伐楚地,只需于江上威慑三王即可,如能不战而还乡,范目委屈吾心又如何?”
十万大军如愿分兵,如有千万男儿免于战火,范目此行无憾。
范目道,“吾有心赏景,如景有焚于战火之危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