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5章 人在家中坐,文章天上来(求订阅)(1/2)
周五早上,许秋进入模拟实验室ii,查看学姐idt-icin体系的光电性能数据。
看到结果后,许秋微微一硬,不对,是微微一惊。
最高效率居然有5.48!
上次的idt-in体系,明明才只有2.87,这次都近乎翻倍了。
关键之处在于,目前a-d-a类型的非富勒烯体系,光电转换效率的世界纪录才是6左右。
当然,这和a-d-a这个领域刚刚兴起有关,它只有短短几年的研究历史,不似pdi体系以及富勒烯衍生物体系,都已经研究十几、二十几年了。
惊讶过后,许秋发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
对学姐的这个新体系来说,效率区间在4-7之内,能发文章的上限其实是固定的,基本卡死在了as、ees这些化学、材料类的顶刊上。
无非是效率越高,文章被接受的概率越高罢了,如果能够突破6的现有记录,约等于稳定一篇am,不能突破记录,比如有5左右的效率,文章写的好,发am的概率也有八九成。
但想要进一步往上走,发《自然》、《科学》的子刊,必须要和其他非富勒烯体系竞争了,也就是和许秋的pdi体系进行pk,要达到8以上……现在马上是8.4以上的了。
当然,这些是针对主流冲刺效率的文章来说的,也有另辟蹊径的方法,比如挂个大佬的名字之类的……
不管怎么说,就现在这个结果,学姐一篇ain类似的a-d-a受体材料,那只能说一句有缘无分了。
帮学姐分析了一番后,许秋拿起装有idt-icin的瓶子看了看,和他合成的深红色的3d-pdi材料不同,学姐的材料是一种黑褐色的粉末,褐色很淡,更偏向黑色一些,有点类似富勒烯衍生物pcbm的颜色。
许秋随手将瓶子一丢,这玻璃瓶就隔着手套箱的玻璃进入了箱体内部,然后他开始查看详细的实验数据。
idt-icin非富勒烯受体材料,最佳匹配的给体是宽带隙的ftaz,次佳匹配给体是pce10。
这倒是不意外,和上次的idt-in体系的结果一致。
不过,两次的结果还是有所分化,这次基于pce10的最高效率只有3.94,和前者的5.48相比,被拉开了不小的差距。
许秋暗自思忖,这个时候如果有其他宽带隙给体材料,或许多试几种体系,效率还能更高一些,说不定直接破6呢。
可惜暂时手里只有ftaz一种,看来日后还是得丰富聚合物给体材料的种类才行。
不过这种事情,靠他一个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够的,要发动整个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
具体操作起来也并不难,只需要开发出一种明星材料即可,高档次的文章挂在那里,自然有人闻风而动。
学术圈很纯粹,你能让我发文章,我就跟你(的方向)走。
假如学姐的idt-icin材料发表了am之类的高档次文章,自然会有不少研究者会基于学姐的idt-icin材料,开发配套的宽带隙聚合物给体材料,以及制备类似结构的a-d-a非富勒烯受体分子。
就像许秋之前发的那篇ae11后,就有不少人跟风。
连深城那家光电材料公司都与时俱进的,把pce11合成出来进行销售,还卖到了他的头上来。
而且,许秋前段时间在谷狗学术镜像上搜索过自己am这篇文章的标题,发现文章的实时引用次数已经达到了16次。
要知道am的影响因子也不过20多,而期刊影响因子,通常计算的是两年时间内发表文章的平均被引用量。
而许秋这篇文章才刚刚出页码,发表时间还不过半年。
按照现在的发展情况,他这篇文章的引用次数,绝对会超过am期刊本身影响因子不少。
之前被选为封面文章,估计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篇文章在近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追捧。
魏老师手上就收到过四篇关于pce11体系的审稿文章。
第一篇是之前和许秋撞车的严虎课题组,他们投的是jac基本重复,许秋就直接拒稿了。
第二篇是ja的审稿,他们主要合成了一种新型饶丹宁体系的a-d-a类型非富勒烯受体,用到许秋的pce11分子作为基准给体材料,效率中规中矩,4左右,许秋给了他们一个小改的意见,后面他们的文章顺利发表了。
还有两篇是i三区、四区小期刊的审稿,魏老师直接拒了。
不是拒掉了文章,而是婉拒了编辑的审稿请求,魏兴思也不是什么期刊的审稿都接,只有他会投的期刊的审稿才会感兴趣。
这也算是行业潜规则,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你帮编辑审稿审多了,就能在编辑那边混个脸熟,等你下次投稿去的时候,除非文章质量太差,不然编辑大概率也会给你一个机会,让你的稿件送审的,不至于直接上来就拒稿。
这是一个充满py的世界,老外也不是那么死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会讲人情的。
除了魏老师审稿时碰到的那四篇外,还有很多其他审稿人审稿的“漏网之鱼”。
不谈i三四区的文章,单单发表在一二区期刊上,魏老师下载下来的一共就有十一篇相关文章。
五篇是课题组自己的,其中许秋两篇,分别为原初pb4t材料以及pce11的侧链调控,学妹两篇,分别为p3t和p5t体系,学姐一篇,为pce11体系的结晶性研究。
剩余其他课题组的六篇中,有一篇是基于pce11做了三元共混体系,类似于学姐曾经干的老本行;
有一篇是在pc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