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铁水的门道(1/2)
“你们啊,眼皮子真是浅,我来问上一问,以前你们能烧多少炭,又能卖出去多少?”
老羊倌这么一问,众人突然意识到这个问题。
是啊,以前限制他们的并不是产量,而是销量,根本原因是因为生产成本高而且价格昂贵。
此时煤的价格也高,是因为开采的手段差并且没有形成集约化生产。
当煤开采达成流水线化作业以后,再加上焦炭加工大规模化。
其成本便能大大下降,售价也会直线下跌。到那个时候,焦炭便能成为家家户户消费起的日用品。
“你们也不想想,现在石炭贵些,还不是没有人好生采挖。那些都是娃子们一镐头敲出来的东西,怎么能便宜,若是和这焦炭一样,能好生采挖,一大炉的出货,到时候,能便宜到多少,你们想去吧?”
老羊倌的一番话,众人才意识到焦炭的价值。
以前他们烧炭工也舍不得家里用,如果能便宜到那种地步,就是家家户户都能用的起的东西,那时候,就不会到冬天有那么多冻死人的事情发生了。
听完这一番话,所有人都为此前自己的行为和话语惭愧。
相比方书安看法和老羊倌的远见,他们不过都是些只看见眼前蝇头小利的耗子,实在是太卑微了。
当然,负责现场的李尽忠早就选择无视了这些人,至于方书安,现场都没来,更没有心思和他们讨论什么。
每次新技术出现之前都会有号称老匠人之辈阻拦,他已经习惯,相比之下,因为还有其他事情同样等着他去解决。
辽东诸地尤其是抚顺等地,后世可是著名的钢铁产区,此处不仅仅有煤矿,并且还有铁矿石。
单说东北地区,后世常说最大的铁矿区在鞍山本溪地区,最大的煤矿产区在黑龙江,那是因为曾有个亚洲第一的露天煤矿被开采完了。
抚顺煤矿资源丰富,质量优异,埋藏条件好,煤层平均厚50米,为世界上罕见的特厚煤层,抚顺西露天矿是当时世界第三、亚洲第一的大露天矿。
可惜在历史上,抚顺西露天矿在日占时期被掠夺式开采,等到解放时候,已经将最容易开采的大部分掠夺走。
不然,加上另外两个矿,东北煤炭最大产区仍旧是辽宁。
考古发现,自汉代开始,便有居民在此开采煤矿,可惜受制于开发技术,并未能发展成主要的能源来源。
抚顺铁矿石没有鞍山本溪多,但是他有煤,大量的煤,并且铁矿石埋藏也浅,有些地方只要产开地皮,就能看见矿石。
再加上露天煤矿,可以说是建立完成钢铁产业线的最佳地点。
方书安攻克炼焦的问题以后,下一个事情就能提上日程。
那便是铸铁的生产。
在钢铁史上,真正做到能将铁矿石炼化为铁水,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
在焦炭还没有完全使用之前,炼铁更多是经过反复捶打,将其中杂质出去的过程。
方书安第一个要解决的并不是武器铸造,那毕竟是个系统工程,并非化成铁水就能改善钢铁的性能,提高炉温降低杂质,控制含碳量,也是当中的关键。
以现在辽东的技术能力和安保情况,方书安还是决定将这门技术带回京城再进行试验。
他眼中的目标不是别的,正是铸铁炉子。
相比起其他的采暖设施,铸铁炉绝对是跨越文明的发明。
事实上,真正普及铸铁炉子还是要等到华夏钢铁产量过剩之后才出现。
此前无论是建筑业上的盘条钢还是其他场合用钢,伴随着华夏基础建设的发展,钢铁一直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只有等到进入新世纪,整个华夏特别是河北省成为全世界钢产量第一大地区后,才有富余的铸铁来奢侈的铸造采暖炉。
彼时的钢铁产量多夸张呢,有种说法是世界第一是中国(不含河北),第二是河北(不含唐山),第三是唐山(不含瞒报)……
可见,华夏民族缺什么就容易得什么恐惧症,钢铁不足恐惧症让他成为一个产能超过后边九个总和的可怕存在。
同样还有火力不足恐惧症,在抗战以及东边半岛上被小鬼子和山姆鬼子火力压的喘不过气来,于是就拼命的发展大炸逼。
以至于在南边那场战争过程中,华夏也做了一把地毯式覆盖的土豪,不单单是单层覆盖,是反反复复覆盖好几遍。
对面有水泥工事,炮火覆盖;
对面有水柜连,炮火覆盖;
对面有汽车连,炮火覆盖;
对面有步兵连,炮火覆盖;
对面有……嗯……可能有几个敌人……怎么办?
算了,炮火覆盖吧……
据说当时开往前线的列车,都是一列一列的152加榴、加、122榴的炮弹。
那是必须要打完,打不完之后临期,回来销毁更加麻烦……
真是第一次在战场上成为大户……
话说回来铸铁炉的发展,在其开始推广时,哪怕是在基层农村,家用锅炉以及暖气已经普遍推广,所以铸铁炉并未能成为一项能够引起轰动的发明。
但是在有些场合,他发挥的作用实在是太明显了。
此前人们用的煤炉都是铁皮制作,中间填上土制保温层,最后里边是耐高温的内壁,如此一来就是个简单的煤炉,不但能够取暖,还能够日常做饭使用。
虽然能一定程度上降低能耗,但是散热性能并不理想,尤其是房间比较大时,一个炉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