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科举制度的优劣(1/3)
同时需要说明,明代的乡试、会试头场都是考八股文。
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
所以,那时一般的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很难有时间去专研其他,所以大家可以看到,明朝在诗词方面的成就,就要远远的低于唐宋了。
因为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
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
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
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
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
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
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
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
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
也正是因此,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
像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就曾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到了后面的清朝的话,因为清承明制,所以清朝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这么说可能不太生动,可以给大家更加简单的讲解一下,那就是如果现在有一个朋友是生活在清朝的普通家庭子弟,他想出人头地的话,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那就是读书参加科举,首先第一步,就是要去参加县里的考试,这个叫做“县考“。
如果县考及格了的话,那就是第二步了,也就是准备准备,接着去参加市里的考试。
不过需要说明,清朝的时候,没有市这个说法,那时候市叫做府,市长则叫做知府。
所以市里的考试叫做“府考“。
如果这你也通过了,那么恭喜你,也算是小有成就了,接下来,就是第三步了,知府会上报通过府考及格线的考生名单,中央会派教育部特派员,也就是学政组织以府为单位的院考。
如果你院考也通过了,那么更加恭喜你,从今以后就是政府认定的知识分子了,叫做生员,也就是从今以后可以自称为秀才了。
同时成了秀才以后,接下来就有两条路可以选。
第一条路就是不再要功名了,那么我必须参加朝廷组织的每三年一次的秀才资格考试岁考。
岁考不及格,秀才的头衔就会被剥夺。
除此之外第二条路就是继续争取功名,我要考举人,那么我必须参加府一级的举人报名考试科考。
如果你科考及格了,就能继续参加省一级的举人资格考试乡试。
只要是通过岁考和科考的秀才,朝廷就会发给口粮,读书算是没有白读了。
同时需要说明,科考中成绩最好的考生叫做贡生,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荐的人才,也就具备了做小官的资格。
优贡一等可以做县长知县候选人,三等也具有做县教育局长训导的资格。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参加人数大约在100人左右,考过了就是举人乡试第一名叫做解元。
乡试及格了,也才能参加朝廷组织的全国性考试会试。
会试也是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是乡试的次年,地点在首都北京。
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
如果会试及格了,那就更加值得庆幸了,因为能参加最终的考试殿试了。
殿试也是在北京考,通常是在故宫太和殿,由皇帝亲自主持。
殿试及格了,就算考中了,从今以后就能叫做进士了。
进士按照成绩,分为三等,分别是一甲、二甲、三甲。
一甲就是前三名:状元、榜眼和探花。
前三名由皇帝亲自定,考官把参加殿试的考卷大约选出十份,送到皇帝面前,由皇帝最后点前三名,点出第一名就是状元,第二名是榜眼,第三名是探花。
这大概就是急忙清朝的科举流程了,看着的确和明朝相差不多,不过需要说明,虽然看着差不多,但在实际过程中,还是很有差别的。
首先它就一直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
也就是满族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
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都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
同时,清代通过乡试选拔举人,是取古代“乡举”之义。
“乡举”一语见于周礼,言乡大夫向朝廷推举贤能。
汉代察举制度举孝廉、举文学、举明经有道等,就是乡举,无需经过考试。
科举制度建立后,乡举须通过考试,因而发展成为乡试制度。
明清士子通过乡试后,即取得一种永久性功名举人,可按科无限期参加礼部会试。
清代的乡试也是三年一科,也就是逢子、午、卯、酉举行,称正科。
遇皇帝万寿、登基等庆典,增加一次,称恩科。
如过庆典之年适逢正科之年,则改是年正科为恩科,原正科改在此前或此后一年举行。
周礼有三年大比之制,故乡试之年亦称大比之年。
乡试于八月举行,亦曰秋闱,乡试分三场进行。
以初九、十二、十五日为正场,考生于每场正场前一日入场,后一日出场。<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