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兽类大作战”落幕(1/3)
晚了点儿,不好意思,票支持!
……………………………………
共和2781年(西元1940年)6月23日,傍晚,当地时间20:00。埃塞俄比亚,伯科吉。
此时,正是残阳如血之时。两支钢铁雄师正在广阔的东非原野上激战着。炮弹、子弹如雨点般的在空中交织,火箭弹和导弹拖着长长的尾焰向对方飞驰而去,火光、硝烟和爆炸遍及着整个战场。在夕阳的余晖映衬下,更有一种血肉修罗场的感觉。
不时有战车被击中,随后他们或者发出惊天动地的爆炸,变成一堆谁也认不出的垃圾。要么产生剧烈的燃烧,整个战车冒出熊熊烈火,变成一团燃烧的火炬。还有些外面看起来显得很完整,但却趴在原地一动不动,一些鲜血从车底或其他缝隙里流出。
不过,仔细看起来这场军级规模的装甲会战却显得不是那么热血沸腾,那么激情澎湃。因为这是一场一边倒的战斗,数量多的东非(德国)一方却正在被数量少的中国一方压着打,显得毫无还手之力。
而大占上风的中国战车群也并没有表现出什么让人眼前一亮的,富有创意的战术,他们就是那么简单的平推了过去。瞄准、装弹、射击、前进……然后不断重复这一流程,就好像一群流水线上的工人在制造产品,或者像是一群现代化农场的农民在用机器收割庄稼。
这就是典型的工业化战争,和那些文人笔下的战争场面完全是两回事,不需要什么高明的奇谋妙计,也不需要什么精彩的临场表现,就是这样简单的一线平推。每一个士兵,每一个作战单位,都是整个战争机器上的一个零件,有的只是机械钟表般的精确配合。
大道至简,返璞归真。
也只有当国力和技术超越对手到一定程度后,才能表现出来这样看似简单,毫无技术含量的战争场景。这就是国力的绝对碾压,科技实力的绝对碾压。
17点20分,中国的118师1团和3团追上了撤退中的东非第一装甲旅。看到中国战车在速度上的绝对优势,自知跑不掉的旅长舒马赫准将,就只能一边下令迎战,一边向主力求援。
随后双方就在此地展开了装甲大会战,1团(欠1营)和3团的100辆熊猫战车和300余辆装甲车辆,与东非第一旅的240辆战车和100多辆装甲车辆杀成一团……
17点50分,东非援军赶到,第一装甲军剩下的近700辆虎豹,以及整个装甲军的2000余辆装甲车辆都赶来增援了。五分钟后,118师第二团以及师部的125辆熊猫和200余辆装甲车辆也投入战斗。
于是这场震惊全球的装甲大会战进入*。
这场战役双方军力无论在人员数量还是在装备数量上,都是相差悬殊的。中国方面只有一个第118装甲师,还是乙种师。而东非方面却是一个整编装甲军,为该国王牌中的王牌。
前面说了东非采用的德式编制是世界上最大的编制,一个营的战车数量多达90余辆,比中国一个装甲团还多。他们的这个第一装甲军下辖两个装甲师和一个机步师,共有9个战车营,加上军部和旅部直属的若干个战车连,共有1100余辆虎式和豹式。另外还有接近2300多辆各种装甲战斗车辆和自行火炮。
而中国的第118装甲师只有260辆大熊猫和小熊猫装甲战车,362辆步兵战车和300多辆其他装甲战斗车辆和自行火炮。总兵力相差三倍以上,作为主力的装甲战车(坦克)更是相差四倍多。
如果事先不知道战役的结果,无论是谁看到这样的实力对比,都会觉得中国这边肯定是扑街扑定了,唯一的差别大概就是看,是扑到街头为止还是扑到街尾去了。大概也就只有中国自己不会这么看。
但这场战役进行到现在,却是与这种预测截然相反,数量占有绝对优势的德国,哦,是东非军队,被兵力不到自己三分之一的中国第118装甲师按着头暴打。而且被打了不说,还被中国人把自己脸按在地上来回摩擦。
整个战场上到处都是着火冒烟的装甲车辆残骸,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东非的,中国的被毁战车少得就像是象征性的点缀。而且其中完全损毁的很少,有不少只是被打坏了行动装置或观瞄系统,只是暂时失去战斗力。
师属保养维修营和各团保养维修连的36辆“浣熊”装甲抢救车,凭借着与主战坦克同样厚实的装甲冒着弹雨在战场上穿梭,每当有己方车辆损坏且无法行动,它们就会冲上去释放烟雾。然后在烟雾的掩护下,用它们的专业牵引设备把失去行动力的战车拖出战场。
在距离战场十几公里外的一处矮丘后面,118装甲师建立了一个临时维修补给营地。“浣熊”们把受伤的“动物”拖回营地后,早已等待的工程师和维修兵们就一拥而上,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检查修理,用各种专业设备为这些伤员更换新的零部件,修复漏洞,补充油弹等等。
因为文德嗣的影响,中国的新式军舰飞机战车等,所用的子系统全是模块化的开放式设计,接口规格都制定好了,不但可以轻易的升级换代,维修起来也非常方便,只需拆掉打坏的部分,换上新的零部件就好了,非常的快捷方便。很快,这些恢复战斗力的车辆就会再次投入战斗。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因为德国人和黑蜀黍非常郁闷的发现,他们的所有战车,无论是虎式豹式主战战车,还是猎虎式和猎豹式装甲歼击车,不但无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