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章 天伦之乐(2/2)
元朝名叫平江,后更名为隆平,明朝建国后改名为苏州,大奎第二次下山到了苏州时,距张士诚覆灭不过短短三个月而已,)张士诚在当初平江的民望也是极好的。
(ps:张士诚,字确卿,乳名九四,元英宗至治元年(公元1321年),出生于兴化白驹场(今属江苏省大丰市)的一个贫苦的盐民之家,他是元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领导了江浙海盐民反对元朝统治的武装起义,他领导的起义军纵横江浙一带,建立了革命政权,控制了中国东南最富庶的地区,切断了元朝漕粮和财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从经济上沉重的打击了元朝统治者,毫无疑问,早期的张士诚是对元作战的盖世功臣,当第一阶段反元大起义进入低潮的时候,百万元军已经打破了红巾军长江防线恢复了南北元军的联系,作为非红军系统的张军的坚守导致脱脱率领的元军主力崩溃,从此开始了各路反元义军的第二次高潮,施耐庵、罗贯中都曾效力张士诚,红巾军起义同时又有张士诚,他所领导的反元斗争,牵制了元朝的军力,壮大了红巾军的声势。
至正十三年(1353年),因受不了盐警欺压,张士诚与其弟士义、士德、士信及李伯升等十八人率盐丁起兵反元,史称“十八条扁担起义”,他为首领,后队伍逐渐壮大,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正月,在高邮称诚王,建国号大周,自称诚王,以天佑为年号,高邮曾一度被元大军包围,后因主帅丞相脱脱临阵遭贬,元军自乱,他乘势出击获胜,十五年,由通州(今江苏南通)渡江南攻,次年初,攻占常熟、平江(今江苏苏州)、松江、常州等地,并定都平江,随后,与朱元璋军交兵,十七年,败于朱元璋军,1357年元朝派兵攻打张士诚,张士诚由于面临被元军与方国珍夹击的情况便投降元朝,被封为太尉,之后张士诚的势力也不断扩张,拥有北至徐州、南至绍兴的割据实力,并且曾多次运粮至大都,二十三年,派吕珍进攻安丰(今安徽寿县),逼走刘福通和韩林儿,在平江自立为吴王,其弟张士信为丞相,用黄敬夫、蔡彦文、叶德新三人为参军,但是之后张士诚的势力并沒有继续扩大,张士诚与朱元璋的势力不断交战,朱元璋以“先取通泰诸郡县,剪士诚肘翼,然后专取浙西”(《明太祖实录》卷十八)的方式一步步削弱张士诚,在朱元璋讨灭陈友谅之后,于1366年开始对张士诚的势力进攻,并且于1367年包围张士诚所居的平江;平江城被攻破后张士诚被俘,之后被押解至金陵(今南京)自缢而死,时年47岁,葬于吴县斜塘,目前苏州市斜塘镇有张士诚墓,)
张士诚内怀懦弱,坐失良机;当其被俘为虏时,辞无挠屈,绝粒自经,也不失为一大丈夫,对于吴地人民來说,张士诚为人宽厚多仁,赋税轻敛,因此吴人对他颇多怀恋,至于明人书中对他的多种指斥,均属狂狗吠人之辞,多不属实,张氏属下贪纵,但并不残暴,也沒滥杀人,加之吴地殷富,即使东吴官员爱钱,也不是刮地三尺那种贪残,苏州当地人一直很怀念昔日张士诚轻徭薄赋的仁德,每年阴历七月三十日为张士诚烧香,托名为地藏菩萨烧香,实际上是烧“九四香”(张士诚原名张九四)。
本章阅读结束,请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