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坐看云起时7/7(1/2)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东边山头上,居高观战的刘协麾下诸将多次向刘协请缨出战。
但刘协始终一言不发,面无表情的注视着山下的战局,四天下来他脸上的神色始终如一,挺拔的身姿如磐石一般岿然不动。
不知不觉中,捍卫者刘协已经顶替小皇帝三个多月了。
在此期间,他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虎躯一震杀得敌人屁股尿流的壮举,更没有王霸之气侧露,使得天下文臣武将真相来投。
现如今他身上最显著的变化就是身高长了近十公分,由原来的174公分长到183公分,武力值也从之前的69增长到78,从三流武将晋升至二流战将中游的位置。
这些都是显而易见的外在变化,身高的改变藏不住,武力的变化也在他平时和史阿、郝昭等人的切磋中流传出去。
如果一定要说有内在变化的话,那就是刘协对这个时代的认识越来越深,人情世故、地域风俗和大汉局势都有极其深入的了解,以及自己独立的理解。
当然,这么长的时间他也做了一些事情,虽然都是些小改变,但积少成多,潜移默化之下,追随他的公卿百官们和麾下将士已经渐渐形成了以他为核心的团队,凡事以他的意志为前提,处处维护皇帝的威仪和声誉,无形中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
至于收文臣武将,刘协并不刻意追求,因为他是皇帝。
只要展现出自己的贤明睿智,自然就有大批文臣武将追随投效,毕竟,古往今来一直都有“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传统。
何况,刘协目前的处境也不允许他想太多,要不然他还真有效仿先贤“礼贤下士”寻找人才的打算。
三个多月过去了,刘协真正融入到这个时代之中,从里到外完成了自己的角色转换,真正去掉了“顶替”二字。
现如今他就是东汉皇帝,大汉王朝唯一的正统天子,未来他还要做威加海内的九五至尊。
面对徐晃、杨奉、郝昭等将领三番五次的请战,刘协不想多说什么,更不会去解释,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沉默。
沉默,在此时就等于否决。
是以山下的白波军和南匈奴铁骑苦战三天,死伤近两万人,刘协依然面不改色,伫立山顶岿然不动。
正所谓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徐晃和郝昭他们只看到李乐、韩暹和去卑等将领正在浴血奋战,伤亡惨重,却不知道这三位白波军渠帅和两位南匈奴贤王都不是什么好鸟。
这帮人打着勤王护驾的名义,又摆出一副忠义之士的嘴脸,再加上此刻血战沙场的悲壮形象,很容易博得同情和信任,可实际上他们渡河南下之举本身就居心叵测。
而来自后世的刘协心里非常清楚,东归路上遇到的各路小诸侯,尤其是手握兵权的诸侯,没有一个是真心保护皇帝的忠臣,全是心怀鬼胎见利忘义的奸佞之徒。
如果刘协选择相信他们,岂不成了被人卖了还帮着数钱的蠢货?
所以,不管白波军和南匈奴铁骑打的多惨,伤亡有多大,刘协都不会出兵救援,因为他的初衷就是让这两支兵马与李郭大军狗咬狗,两败俱伤才符合他的利益。
之前徐晃说出了刘协派遣董承等人护送家眷和辎重前往黄河渡口的用意,其实徐晃只猜中一半,另一半则是刘协用来提防南匈奴铁骑的。
退守黄河渡口,不仅能把李傕逼上绝路,还能最大限度的防止南匈奴铁骑救驾失利后撸草打兔子,抢劫公卿百官的财物和女人。
而刘协留在身边的五千多将士,同样是针对李郭大军、白波军和南匈奴铁骑这三支兵马的,企图在紧要关头给他们致命一击。
说到底,李郭大军固然是刘协的生死大敌,可白波军和南匈奴铁骑也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他的潜在敌人。
只可惜徐晃、郝昭和杨奉他们并不知道刘协的良苦用心,一个个还叫嚷着要出兵救援。
……
东涧大战的第七天傍晚,白波军和南匈奴铁骑被李傕郭汜大军打败了。
就在他们落败溃逃的同时,刘协率领亲军虎贲卫杀进东涧,一面接应他们撤退,一面勇猛冲杀。
血战四天的西凉军早已人困马乏,已然到了强弩之末,兵马虽多,却不是刘协麾下五千虎贲军的对手。
刘协率领以逸待劳的虎贲军迎头痛击李郭大军,五千虎贲铁骑在兵力四倍于己的西凉军中左右折冲,硬生生的凿穿了西凉军阵,三进三出,杀得西凉军溃不成军,李傕、郭汜落荒而逃,两万多西凉军作鸟兽散仓皇逃窜。
随着夜幕落下,刘协不得不放弃追击,返回途中顺手抓了许多俘虏。
仅仅击掌一个时辰,刘协麾下的虎贲军就取得了杀敌三千余人,俘获两千多人,自身伤亡不到千人。
战后打扫战场,虎贲军有收获了三千多匹战马,兵器辎重更是堆积如山。
深夜收兵回营,刘协见到了李乐、韩暹和去卑的两支兵马,此时他们真正是凄惨无比,要多狼狈就有多狼狈。
战前三万多步骑最终回到大营的不到一万五千人,并且人人负伤,身上的铠甲已经浸血凝固了,甲胄与内衣黏连在一起,脱都脱不下来。
很多兵士回营后喝了几口水便倒头就睡,以至于连身上的伤口都来不及处理,三九寒冬竟然躺在地上呼呼大睡。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