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初文人多有不欲仕者(1/2)
丁野鹤、戴良之不仕,以不忘故国也。
他如杨维祯以纂礼乐书,征至京师,留百余日,乞骸骨去。宋濂送之诗,所谓「白衣宣至白衣还」也。
胡翰应修元史之聘,书成,受赉归。
赵埙、陈基亦修元史,不受官,赐金归。
张昱征至,以老不仕。
陶宗仪被荐不赴。
王逢以文学征其子掖为通事司,叩头以父年高乞免,乃命吏部符止之。
盖是时明祖惩元季纵弛,一切用重典,故人多不乐仕进。
解缙疏云「陛下无几时不变之法,无一日无过之人。出吏部者,无贤否之分;入刑部者,无枉直之判。」
练子宁疏云「陛下以区区小过,纵无穷之诛,何以为治?」
叶伯臣疏云「取士之始,网罗无遗,一有蹉跌,苟免诛戮,则必在屯田筑城之科,不少顾惜。」
此可见当时用法之严也。武臣被戳者,固不具论,即文人学士,一授官职,亦罕有善终者:
宋濂以儒者侍帷闼十余年,重以皇太子师傅,尚不免茂州之行。
何况疏逖素无恩眷者:
如苏伯衡两被征,皆辞疾,寻为处州教授,坐表笺误死。
郭奎参朱文正军事,张孟兼修史成,仕至佥事,傅恕修史毕,授博野令,后俱坐事死。
高启为户部侍郎,已放归,以魏观上梁文腰斩。
张羽为太常丞投江死。
徐贲仕布政,下狱死。
孙蕡仕经历,王蒙知泰安州,皆坐党死。
其不死者:
张宣修史成,受官谪驿丞。
杨基仕按察,谪输作。
乌斯道授石龙令,谪役定远。
此皆在文苑传中。
当时以文学授官而卒不免于祸,宜维祯等之不敢受职也。
述论明初“文人多不仕”现象作者:王军福理论导刊年9期字数:2907字体:【大中小】
[摘要]读书做官历来是中国文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最佳价值抉择。然而,中国历史上明朝初年却出现了“文人多不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原因有五:明朝官俸太低;朱元璋以猛治国,刑用重典;朱元璋大兴文字狱;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影响;部分文人的封建正统观念。
[关键词]明初;朱元璋;文人;不乐仕进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做官)高。读书做官历来是中国文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最佳价值抉择。然而,令人惊奇的是,中国历史竟然在明朝初年出现了“文人多不佳”现象。仔细探究这一历史现象,是一件有一定意义的事情。
一、明初“文人多不仕”现象
明初“文人多不仕”现象相当普遍,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类:
1不愿入仕类。山阴人杨维桢,号铗崖,是元末明初著名诗人,其诗号称“铁崖体”。洪武二年,朱元璋召诸儒纂礼乐书,遣人奉币诣门。维桢谢日:“岂有老妇将就木,而再理嫁者耶?”洪武三年,又被有司敦促,赋《老客妇谣》,曰:“皇帝竭吾之能,不强吾所不能则可,否则有蹈海死耳。”朱元璋答应了他,特意派车把他接到京城,但却只留了110天;所纂叙例略定,维桢即请求回家。宋濂赠诗说他:“不受君王五色诏,白衣宣至白衣还。”庐陵人张昱被征,婉辞不就。朱元璋怜其老,曰:“可闲矣。”从此张昱自号“可闲老人”小心谨慎,绝口不谈时事。他作的一首诗极好地描摩了他的心态,也反映了那时读书人的普遍心曲:“洪武初年自日边,诏许还家老贫贱。池馆尽付当时人,惟存笔砚伴闲身。刘伶斗内葡萄酒,西子湖头杨柳春。见人斫轮只袖手,听人谈天只箝口。”
上海人郁惟正被征为官时,装疯卖傻,唱道:“上海人京郁惟正,现患四肢风湿病,皇帝若还可怜儿,饶了一条穷性命。江阴人王逢是张士诚的馆客。朱元璋灭士诚,欲辟用之,坚卧不起,隐上海鸟泾。洪武十五年以文学征,有司敦追上道。亏得他儿子在朝廷做官,以父年高,叩头泣请,才放回去。
新喻人粱寅,太祖定四方,征天下名儒修述礼乐。寅就征。书成,将授官,以老病辞。
泰和人陈谟,洪武初,征诣京师,赐坐议学。宋濂、玉祚请留为国学师,谟引疾辞归。祁门人汪克宽、金华人胡翰、新喻人赵埔、临海人朱右、义乌人朱廉等,洪武初,聘至京师,同修。《元史》,书成,将授官,皆不受归。有些人“家有好学之子,恐为郡县所知,反督耕于田亩”,以防被召去做官。
有些人为免被征出仕,竟至自残肢体,如沙县罗辅等十三人私下议论说:“如今朝廷法度好生厉害,我每(们)各断了手指,一便没用了。”
2被迫入仕类。有不愿为官,但抗拒不了的。大名人秦裕伯避乱寓居上海,两次被征不出。朱元璋亲笔写信威胁他说;“海滨居民好斗,裕伯智谋之士而居此地,坚守不起,恐有后悔。”秦裕伯不得已,偕使者入朝;授侍读学士,固辞,不允。临海人陶凯获知使者将至,隐避不出。朱元璋对使者说:“陶凯如果不来,把他的九族以内亲党的脑袋割来。”陶凯只得乖乖上路。
3辞官归田类;有不少很有才干的人出仕之后,过若千年又找各种理由辞官不干。朱升在朱元璋亲征徽州时前来投奔,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三策,为他说降徽州,保全婺州,推荐刘基、叶琛、章溢三贤,还在鄱阳湖战役中救过朱元璋的命,明朝建立后又为之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