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徐福”(1/2)
万历四十八年,即泰昌元年,享年三十九岁的“一月天子”明光宗朱常洛因红丸案病逝。
对于这位父皇的病逝,黄欣还来不及有更多的感受,马上要面对的就是新皇登基,他输给了时间,比不得朱由校年长,朝臣们一致欲立朱由校为新皇,美其名曰朱由校曾有神宗教导,更有才能。
对这一点,黄欣嗤之以鼻,朱由校识得几个大字?他对刻刀比对毛笔还要熟悉,不务正业到内外皆知,这样的人的确是很适合当一个“傀儡皇帝”。
后世被称之为西李的康妃娘娘仗着自己抚养了朱由校,想要当太后,先一步控制了乾清宫,要求先封她为皇太后,然后再由朱由校继位,被大臣们拒绝,两方僵持。
“真是荒唐。”旁观这一出闹剧的黄欣询问庄妃,“母妃,你觉得如果我当这个皇帝,好吗?”
“你?”庄妃从未想过这个问题,她的眼中似乎划过一道亮光,犹豫着久久不语。
“是啊,我。我也是父皇的儿子,继承皇位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吧,而且,比起大皇兄的一字不识,我好歹也能看得懂几本书,总不至于一无是处。”
黄欣从心底里瞧不上朱由校,不要说他历经几世皇子经历了,便是头一次当皇子的人,也不会比朱由校更差。
或许是由于明朝后面某些皇帝实在是专情种子,儿子一个赛一个地少,所以皇子之间的争端非常少,再有出了正德那个奇葩,后面的皇子更是个比个地有个性,竟是没有几个懂得皇帝是需要承担怎样的责任,更多的都把皇权当成了肆意行事的资本。
说起来,或许跟朱元璋那种小民意识——把自己的儿子都圈起来当猪养也有关系,他倒是想着后世子孙就是不成器也吃喝不愁了,却不想想怎样提升精神文明素质,以至于一代代,旁支的都被困死在封地,嫡支的没了竞争也逐渐丧失了前进的动力。
就好像那个故事所说的,创造最好的环境让鹿生存,得到的结果反而是产量的下跌,而引进了狼之后,不仅鹿的数量有所增长,它的质量(肉)也更加好(吃)了。
“是啊,我儿也是可以的。”好像是才被人启发了,庄妃喃喃自语了一句,眼中的光芒更亮了,却又迟疑,“可是,朝臣们现在都想着要你兄长当皇帝……”
“那是因为兄长还在。”黄欣眸色晦暗,“母妃放心,我知道怎样做的。”
这些年下来,黄欣除了自己读书之余,也会状似不经意地结交一些司礼监的太监,连同东西两厂的,虽然他没有跟那些头面人物有什么直接的接触,但是一些处于中层的太监对他这位皇子还是有些了解的。
这些人比领头的要好收买多了,不过一些利益许诺,这些很有上进之心的人就同意了为黄欣说话,而他们的能量也并不局限于太监之中,还有一些用黄欣给的钱财收买了几个朝臣,鼓吹起“皇位贤能者居之”。
同时,某夜乾清宫大火,火光映红了半边天空,直烧到第二天清晨,整个乾清宫片瓦无存,而火海残骸中则躺着几具尸骨,经人判断,是康妃娘娘和乐安公主,还有一位,便是被朝臣请为皇帝而不出的朱由校。
因为是皇室成员,又有先帝的嫔妃和女儿,再加上没有喊冤之人,也就并没有某个清官冒着生命危险要求验尸,于是简单收殓之后的尸骸被送入了棺材,也就没有人发现他们三人在被烧之前就已经死了。
没了长子,剩下的皇子中还年长的便只有黄欣了,再没有人提出反对意见的情况下,黄欣,朱由杺顺利登基成为皇帝。
这一年,他依照历史改年号为泰昌,从八月之后便是泰昌元年,用以纪念登基仅29天便暴毙的父皇——明光宗朱常洛。
这一年,黄欣登基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尊其母庄妃为皇太后,追封康妃及朱由校等人,同时派人彻查红丸案。
这一年,神宗二十多年不理朝政的弊病已经爆发,民穷国匮;山东、云南、湖广、南北直隶、福建、广东等省民众纷纷奋起反抗;朝中宦官祸国……
真正登上皇位,看到那一份份奏折所述,黄欣深深觉得疲惫,这个国家已经千疮百孔,而时不待我。
从来没接触过朝政,真正看到的只是历史书上的那一页页故事,他无法分辨哪一个朝臣是忠是奸,大部分的朝臣都没有在历史书中留下自己的名字,他们秉持着中庸之道,未必无才,却也并未做出多么轰天动地的事情,于是于史册上默默无闻。
东厂西厂的存在,固然便利皇帝掌控朝臣,但东厂西厂,又有多少是忠是奸呢?他们的名字在青史上更少,除了那几个大奸大恶的,其他的,纵然有一二好的,也都被清流抹去了名字,于是……
真正了解到自己所处的乱局之后,黄欣发现他有些无从下手,不得已只能延续历史的历程,任用东林党人进入内阁,排除方从哲等奸臣的影响,其他的,只能暂时加以控制,短时间内看不到什么效果。
继位七天后,黄欣终于见到了他想要见的人。
那人似乎有几分张狂,又或者他不认为有人能够记住徐福那张脸和那个名字,连那“须发皆白”的明显特色都不曾更改,他出现在皇宫的身份却换了,不是方士,不是神医,而是道士。
自从神宗迷恋炼丹制药开始,宫中便常有道士在,明光宗在位的时间太短了,根本不足以消除这个恶习,而他自己也是深受毒害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