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0章 点将(1/4)
“唐朝人口最巅峰时乃是天宝之时,到了晚唐,人口数量并不多,然而因为兼并严重,一场旱灾到来,百姓纷纷揭竿而起,最终导致唐朝真正灭亡。如果兼并继续蔓延扩大下去,人口膨胀又是如此厉害,其实不用多,三十年后,就能看到我朝种种危机了。也就是诸公如果寿命长,就能看到了。”
大伙都喘着粗气。
其实这个户数统计递到户部,也将户部官员吓了一大跳。
王巨不提醒,顶多说一句人烟稠密罢了,但王巨再三提醒,如何不意识到其中的危机。
实际有一些有先见的大臣,如包拯,早在宋仁宗时就提到了这个问题,说人烟稠密无法想像,未来会给宋朝带来种种危机。
但那时候才多少户?
现在包括南方三路,近两千万户,自古以来,可有过两千万户的记录?
虽然它也说明宋朝内治确实做得很优秀,不优秀,人口增涨的速度就没有这么快,但继续增涨下去呢?
李清臣问:“太保,即便没有兼并,这样下去,我朝也会出现种种问题。”
“没有兼并,就容易解决了,其实只要兼并不蔓延,就有办法缓解之,比如我将山陵滩涂湖泽交由个人或者数人承包经营,专人经营,不仅造福了其他百姓,也会得到更多的物产,同时它也是在变相地阻止兼并蔓延。”
“新机器技术在发展,已经有一些田地多的主户购买之,用之灌溉排涝,只是现在它价格仍然很贵,一旦技术进一步提高,价格下跌下来,同样可以普及,就可以提高单亩的产量。”
“高产杂粮的补充,并且它们还多是耐旱作物,可以提高全国粮食总产量。”
“朝廷拨款。用于农田水利与兴修道路,不仅会繁荣经济,也会增加耕地面积。”
“彼岸在不断地改进船舶技术,随着海船变大。运输成本会下降,因为彼岸地广人稀,往往一石稻米只有一百余文钱,还有,交趾路的开发。那么就可以利用海船,南米北调。”
“不要因为彼岸是一群商贾就岐视之,况且他们爱国之心不亚于我等,也不要因为彼岸迁徙百姓而排斥之,且不说彼岸在逐步将各市变成州,交给我朝管理,就是不能管理,隔着万里大海,他们又能威胁到我朝吗?相反的,同种同根。只会互相帮助,互相强大。那么彼岸的迁徙,也可以宽松一部分人口猛烈增涨的压力。”
“还有,可以出台其他一些措施,比如鼓励百姓晚婚晚育,奖励一些改良作物种子、提高产量的百姓……”
“晚婚晚育?”赵顼奇怪地问了一句。
“结婚生育尽量晚一点。如果能做到这些,大宋就可以确实两百年无忧了,诸公或者问两百年后怎么办?那太遥远了,但如果真的想两百年之后,那只有一条。提高技术,不仅是新机器,还有肥料,种子的改进等等。否则不用多。我说三十年也许夸张了,五十年后我朝必因此而危矣。”
王巨说得还有些夸张。
首先这个人口增涨的比例不对头,不是搜刮出多少隐户,或者南方收回了几个州,那几个州实际也没有多少百姓。
这个激增主要还是王安石发起的农田水利法,包括江东圩的开发。还有王巨以前敲边鼓的辅助性措施,现在开始收红利了,带来了第一波人口激增。
如果未来朝廷不变动王巨这些政策,那么十几年后,宋朝又会迎来第二波人口激增。
但过了十几年,激增的速度必然慢慢地降下去。
其次王巨说得确实有些夸张。
只要宋朝不出现宋徽宗这样的人物,再加上拓出几路之地,以及新机械的出现,不敢说象后世水泵那样普及吧,至少会起到一些作用的,以及这些杂粮的提前出现并且重视之,那么宋朝能容纳的百姓数量是两亿五千万之巨。
为什么说两亿五千万,而不象清朝那样四亿多人口?
且看清朝的疆域面积吧,也许西边的不适宜多少百姓生存,但还有一个北大荒呢。
其次就是作物的产量,可怜江东圩那样的肥沃淤田,一亩地能收五石稻谷,那就算高产了,至于其他地区,一亩地稻谷产量只有三石左右!再想一想后世的亩产千公斤吧。
再到麦子,亩产更低,连两石都没有。
清朝也没有那么高的产量,但清末时技术已经在提高,产量最少远超过宋朝了。
因此王巨琢磨着,宋朝人口一旦膨胀到三千五百万户,才能发生种种危机。但过了这两波政策红利,想膨胀到这个数额时,那最少得一百多年后了。
然而兼并如果恶化,税收再度变得不合理,什么也不好说了。
不过若是调控得当,说不定也真能延续两三百年。只是事实不是向后者发展,而是向前者发展……
王巨之所以将它说出来,不仅是为了迁徙百姓正名,主要还是担心以后,赵顼一死,高滔滔说不定会改变这些政策,那么自己所做的努力,就会毁于一旦。
并且高滔滔绝对不是象金大神所写那样英明贤慧,这可是一个很不省事的主。
“陛下,诸公,当时我从彼岸归来,一度雄心勃勃,想用银行司取缔青苗法,改良免役保甲保马法,进一步地扩大道路水利,这几条似乎是做到了。然而对于兼并,臣碰都不敢碰。同时臣当初还想逐步取缔支移、折变、加耗这些苛捐杂税(除了这三种杂税外,还有预买,户口盐钱,耗脚斗面,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