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新世界岛的另一极(十四)(1/2)
即使考虑到双方在面积上的差异,从人口密度这个看似更公平的角度考量,
阿根廷16人/平方公里的承载量,也大大低于巴西25人/平方公里。
要知道,阿根廷适于开发成人类居住地的土地,还要高于巴西的。
两者之间的这个差距,很大程度就是初始设置时,对农、牧侧重点不同而导致的。
换句话说,如果葡萄牙没有因为种植经济,而引入那么多黑人奴隶,那么,最起码后世的巴西,在人口密度上,并不会比阿根廷更高。
事实上,如果没有非洲人力资源的补充,巴西能够壮大成后世这般规模,是非常成疑的。
毕竟,觊觎这片土地的,当年可不止葡萄牙一家。
另外,初始设置中的蔗糖经济,还为巴西的地缘属性,带来了另一个影响,那就是更多的工业基因。
与牛羊等畜牧产品不同是,蔗糖是农产品精细加工后的产物。
在巴西,第一个糖厂的历史,与第一片甘蔗种植园的历史一样悠久。
农场主们在开辟种植园的同时,需要同时建设糖厂,以将收获的甘蔗就近加工。
在巴西种植园里种植甘蔗,与在糖厂提炼蔗糖,法律上身份虽然都可能是奴隶,
从分工角度来说,却分属于农民和工人,虽然这种身份可能会周期性转换。
工业基因并不仅仅体现在生产方式上,还取决于对贸易的依赖程度。
从本质上来说,工业是与商业紧密相连的两种经济模式。
也可以说,工业是由贸易催生的。
这其中,规模化、集约化是一个要点。
在习惯“男耕女织”式小农经济的古代天朝,家庭主妇们,所织就的丝绸布匹,一般仅仅是自用、纳税或者拿出去,
交换一点生活所需,并不能被称之为工业模式下的“产业”。
只有在巨大贸易需求下,组织起来的集约化生产形式,才是工业模式的体现,也更有技术革新的敏感。
葡萄牙人在巴西生产蔗糖,包括生产咖啡等加工产品,从一开始,就不是着眼于本地需求,而是为了出口欧洲。
初代巴西的沿海性,大大降低了物流成本,并增加了巴西经济的,商业色彩及与世界经济的联系。
在这里,又不得不提一下,与巴西相爱相杀的阿根廷了。
虽然比起巴西来,阿根廷无论在人口和面积上,都处于劣势,但人口和面积,并不是决定一个国家,是否有机会,进入工业时代的根本原因。
在后世工业时代,大到如我国这样,拥有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小到人口只有800余万的瑞士,都能在世界工业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
阿根廷之所以让欧洲人,有恨铁不成钢的感觉,除了它温带属性的自然条件,不由自主的让人联想到,
温带地区已经在这个星球上,引领文明的发展,达3000多年,换句话说,应该比热带属性的巴西,更有机会。
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其高达95的欧洲后裔保有量,他得到欧美国家的帮助,是别的国家无法比拟的。
在欧洲19世纪,几乎成先进文明和生产力代言人的时代,如此“优良”的基因,却表现的那么差强人意,实在有些说不过去。
尤其在环境热带、种族混杂的巴西对比下,这种表现更是让人费解。
事实上,在21世纪,随着越来越多,不含有欧洲血统的国家和地区,比如东亚地区,
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后发崛起,用带有z族色彩的眼镜,来看待经济潜力的做法,早已不合时宜了。
巴西和阿根廷这两个历史相近、同样在一张白纸上,零基础诞生的国家,恰好提供了一个,对比案例。
尽管整个拉美经济,在工业化的问题上,整体表现不尽如人意。
在能够生产支线飞机,拥有深海钻井技术的巴西,比之成为“拉美化现象”代言人的阿根廷,还是有更有希望的多。
一定要说基因在起作用的话,倒不如说在工业时代真正来临之时,比起阿根廷那种,“牛加草原”的地缘基因,
巴西这种“糖加港口”的初始模式,更容易赢在起跑线上。
回到蔗糖经济及黑奴贸易,对巴西z族结构的影响问题上来。
在世界m族之林,巴西素以“z族大熔炉”著称,在这里,人们可以看到,各种文化和人种和谐共存。
虽然米国常常也会被视为“z族大熔炉”,但如果仔细观察,米国其实并不是个“熔炉”,而是“拼盘”模式。
在米国的法律框架和价值观下,各色人种虽然尚能“和谐共存”,但彼此间却泾渭分明,跨z族婚姻并不是普遍现象。
反观巴西,情况却截然相反。
这个国家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强烈的混血倾向。
雨林、阳光、音乐、桑巴舞、狂欢节,以及被惊叹为艺术的巴西足球,这些带有热带属性的元素,是一般人对巴西的印象。
不过,要提到巴西人的z族属性,印象就有些模糊了。
总得来说,这是一个,让人感觉到有些“黑”的国家,尤其是在了解到,这个国家的基础,曾经建立在黑奴经济之上后。
然而,仔细去研究巴西z族构成的官方数据,却发现真正被认定为黑人的巴西人,比例仅为6.84,这是2008年数据。
要知道,法国黑人的保有量,估算下来,差不多也是这个比例。
虽然,基于身体方面的优势,黑皮肤的法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