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五章 时政之争(1/2)
ps:和尚向书友们作揖了,新书《汉明》正在试水推,求点击收藏推荐票。
那少年瞥了一眼李沐道:“可我认为宗仁兄所言亦有理,朝廷将来之不易的赋税收入用于弥补错误,这无论如何都是愧对天下的。”
李沐大愕,这少年究竟站在张柬之还是娄师德一边?
“那依你之见,该如何解决此事?”李湘主有些不客气起来。
谢姓少年道:“仕子延误三年前科举,就是因皇帝科举改革而起。先不说科举改革正确与否,但皇帝做为倡导人,是不是该考虑既有的仕子,并做些新旧如何过渡的应对方案?”
“……。”
“这次,因皇帝突发奇想进行迁都。咱不论迁都正确与否,就说推迟科考,是不是应该早些将延期之事颁布天下,如此天下仕子就不必过早地来到京城?”
李沐听出了言外之意,冷冷地问道:“你究竟想说什么?”
谢姓少年不理会李沐的脸色,嗤声道:“依我之见,这补偿该补,但出钱不应该是朝廷。”
李沐已经完全听明白了。
可张柬之却不明白,他问道:“那该由谁来出这笔钱财?”
谢姓少年莞尔一笑道:“自然该由皇帝内帑出。”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明白过来,纷纷击掌叫好。
只有狄仁杰迟疑了一下道:“无论如何,这件事都是国事,国事自然该由国帑出钱,怎能用皇帝内帑呢?”
谢姓少年哈哈一笑,“谁的错误,就该谁来承担。百姓犯法,或拘禁或流放,甚至杀头。皇帝是君,臣子无法处置君王,但赔钱总是应该的。况且,天下谁人不知大唐最富有的是当今天子,大唐最讲理的也是当今天子,想来区区数十万贯,陛下是不会肉疼的。”
李沐张口结舌,开始后悔自己不应该开放民智。
这哪是唐人,恐怕后世人也不过如此。
打秋风,都打到皇帝口袋来了。
谁再敢说古人愚昧,李沐敢扇他大嘴巴子。
还真别说,看起来这人年纪在这些人中最小,可影响力却是超群的,他的话一落,人人击掌叫好,连狄仁杰也不再坚持。
“诸兄,三日之后回京城,与我一起去宫外叩阙请愿。”谢姓少年大声道。
“好。”众人齐声叫好。
只有李沐一声不吭。
这下谢姓少年的注意力转了过来,“怎么,李兄不愿意?”
“这……。”李沐哭笑不得,当然不乐意,哪有人自己反对自己的?
李沐这时有一种举起石头砸自己脚的懊恼。
谢姓少年踩着凳子走来,啮出一个虎牙道:“李兄是不敢吗?看方才李兄取酒、喝酒时的豪爽,谅来也不是虎头蛇尾之人……难道是因囊中阔绰,对那些正饥寒交迫之同窗,视若未见?”
所有人的目光因谢姓少年的逼问而向李沐看来。
李沐苦不堪言,灵机一动,看着谢姓少年道:“谢兄弟说笑了,就算事不关己,李某也断不会坐视。只是今日与诸位兄台畅饮,知己难得。李某尚有一事困扰于心,还待诸位兄台指点解惑。”
谢姓少年手中“唰”地打开折扇,微笑道:“好说,好说,李兄不妨细细说来。指点不敢当,但我等知无不言就是。”
张柬之等人纷纷让李沐说出困扰之事。
李沐咯一沉吟,道:“看诸位穿着,想必出身福贵之家,应该都知道大唐财团,或许诸位兄弟家中,更是大唐财团中的一份子,李某就想问问诸位,大唐财团的存在究竟与天下有利,还是有害?朝廷该呵护财团,还是该对之加以约束?”
这话一出,至少有六七人都闭上了嘴。
所说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年青人一腔热血,可以挥斥方遒、指点江山。
可真没有几个可以革自家的命。
李沐之所以当众问出这个问题来,也就是为了让这些仕子知难而退。
对李沐来说,解决京城受困仕子,易如反掌,可要是真被面前这些仕子,聚集起人手,来个公车上书,那颜面怕是丧尽了。
李沐已经打算回京处理此事,但前提是把这伙人按压下来。
张柬之的脸色有些凝重,他的年纪最大,性格也最稳重。
“大唐财团乃当今天子一手所创,财团几乎囊括了大唐三百余州的各大世家、仕族。十余年的时间,已经壮大到无可比拟的程度。柬之学识浅薄,本不敢置喙,但既然李兄问到,那我就妄言几句,为诸位兄台做抛砖引玉之用。”
李沐含笑点头,这张柬之大了几岁,遇事沉稳,实不可多得。
张柬之道:“天子在十余年前创建财团,缓和了天下世家、仕族与朝廷之间的矛盾,并引导世家、仕族之人力、财力注入大唐周边各国,效果盎然,实为奇思妙策。但时过境迁,如今大唐周边已经一片祥和,特别是天子三年前灭亡突厥,大唐近年来几与战事。财团的功用由此减弱,但财团由于自身的运作和自身的消耗,需要大量的钱财,这就使得必须从各处汲取养分,没有了新占领的土地,财团的触角就会伸向国内,这是极大的弊端。做为普通百姓,或许熟视无睹,可居庙堂之高,当先天下之忧而忧。”
李沐击掌叫好道:“孟将兄大才,对时政剖析得头头是道,李某佩服。”
在场许多人也纷纷叫好。
娄师德道:“我与孟将兄家境差不多,虽说家中不愁吃穿,但也还没有达到进大唐财团的门槛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