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60.寿宴(1/2)
他们几个人围着蛋糕聊着天,老奶喜气洋洋的走了出来。
老太太今天笑的眼睛都看不见了,她见到敖沐阳一行后过来挨个拉他们的手,笑眯眯的问道:“你们几个娃都过来啦?”
敖沐东道:“必须来,老奶九十大寿,这是村里头等大事,是吧龙头?”
敖沐阳点头道:“一点没错。”
老奶笑道:“哎呀,我这是老不死,哪里是什么大事?就是慧子爱折腾,一定要好好操办一番,要不然按我这个老婆子的意思,我们祖孙三个在家里吃碗面就行。”
敖沐阳道:“这可不行,老奶,这真是村里的大事,你可是咱村里的老寿星了,慧子做的对,你这寿宴就得好好操办。”
提到孙媳妇,老太太脸上笑意更浓了:“慧子是好孩子,她当着家哩,我就听她的,我和千莱都听她的。”
说着,她的眼睛看向厢房,金慧子正和宋秋敏在捣鱼面。
早些年红洋渔家人过生日不吃蛋糕,也没有钱去吃蛋糕,在当地的传统中,渔家人生日上吃的是鱼面。
鱼面也叫鱼饼,因为它就是用鱼饼做成的。
不过捣鱼面可不是简单事,后来随着渔民们生活水平提高,能买得起蛋糕了,多数人家改成过生日吃蛋糕,而不是做鱼面鱼饼。
老奶是传统渔家妇人,她吃不惯蛋糕这种过于香甜的点心,也舍不得吃,每年过年就自己捣鱼面吃。
时间长了,习惯就成了传统,所以今年她过生日还是想吃鱼面,金慧子孝顺,就特意去找宋秋敏学着捣鱼面。宋秋敏了解她的意思后,就决定生日当天来帮她一起捣鱼面,毕竟按照习俗这要当天做。
敖沐阳有段时间没见着捣鱼面的场景了,小时候他过生日母亲就会给他捣鱼面吃,其实味道也就那么回事,所以在他上初中开始家里条件改善,再过生日就改成吃蛋糕。
但现在回忆起来,少时那些母亲捣鱼面的场景真是珍奇,那时候因为白天家务忙、海上打渔工作多,她都是选在前一天晚上帮儿子捣鱼面,然后因为按照传统应该在生日当天做面食,这样她就在半夜干活,一直干到次日凌晨。
敖沐阳走到厢房,宋秋敏和金慧子正在用木棒槌敲打鱼肉。
两人身边各有一个小面板,上面有些面粉,这是红薯粉,两人捏了一块块鱼肉放到石臼里,然后用木棒槌敲打起来。
‘砰砰砰’,声音一如既往的熟悉。
看到敖沐阳过来,宋秋敏笑道:“村长你来这里干嘛?要来帮忙呀?”
金慧子也笑,腼腆的笑,她看到敖沐阳到来后赶紧拿了一张小凳子递给他。
敖沐阳摆手道谢,说道:“婶子你不用管我,你们继续干活好了。”
金慧子年纪轻轻,可她是敖千莱的妻子,在辈分上可比敖沐阳和宋秋敏更高。
宋秋敏娴熟的将鱼肉敲成面团,期间她均匀的往面板上撒红薯粉,这样一来能光滑石臼避免黏上鱼肉,二来可以让鱼肉变得筋道有韧劲。
当鱼肉混合红薯粉在石臼中被敲成面团后,她拿出来放到面板上碾压成了薄饼再放到一旁。
敖沐阳看着这张圆形鱼饼赞叹道:“嫂子好手艺,除了我妈,我很少见着有人能把鱼饼做的这么圆。”
宋秋敏笑道:“我就是跟你妈学的手艺。”
在她的丈夫和敖沐阳的父母没有出事之前,两家关系非常好,实际上她丈夫就一直跟着敖沐阳的父亲干活,宋秋敏嫁过来后,确实跟着敖沐阳的母亲学了好些家务活。
但现在说起这个,难免让人有些忧伤。
提到过去,两人不约而同沉默下来,金慧子大概知道这些事,她是个机灵姑娘,性格很敏感,氛围一变她就有了感觉。
于是,她巧妙的切开话题道:“秋敏姐,你看我这红薯粉放的是不是有点多?得放多少呀?我掌握不好。”
按辈分来说,宋秋敏该叫她婶子,不过她年纪比宋秋敏小不少,这么叫颇为尴尬,所以两人在一起就是各论各的,反正平时宋秋敏也不会叫敖千莱为叔。
听了她的话,宋秋敏打起精神看了看道:“放的确实有点多了,不过没事,这是个熟能生巧的活,你多敲几个鱼饼就有数了。”
在敲制鱼饼的过程中,红薯粉放入的量是鱼面质量的关键,薯粉少,鱼新鲜,敲出来的鱼面味道上乘,口感软、鲜,但是面饼不够韧,做不成鱼面。如果薯粉多了固然鱼饼够坚韧,却会影响口感,也会导致鱼面不是那么新鲜。
鱼饼敲出来后要赶紧放到院子里晒起来,风吹日晒后,鱼饼干涸成型,这时候就要放到平底锅里用文火烙成七分熟,再切成细条做成面状,这就是长寿鱼面了。
金慧子和宋秋敏都是厨艺老手,两人心灵手巧,很快敲出来一张张的鱼饼。
敖沐阳帮忙打下手,他把鱼饼放入竹盖帘上放到院子里,为了能更好的晒干,他让敖沐东找了梯子过来,将竹盖帘放到了屋顶去晒着。
他在厨房忙活一会,来敖千莱家里的人就多了。
千莱奶奶把他给拉走了,笑眯眯的说道:“我来收拾鱼饼子,村长,你去屋里喝茶,千莱照应不了,你去帮着照应一下。”
敖沐阳道:“老奶你今天歇着就行,可不能让你干活,至于照应的事,这用不着我,都是自己村里人,有什么照应不照应的?”
宋秋敏也说道:“就是,老奶,你这累了一辈子了,九十年了,
第1页完,继续看下一页